舞龍,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即用竹篾扎成龍頭,龍尾和龍體十余節(jié),用布系連并繪成龍顏,每節(jié)設(shè)木柱一人操之。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現(xiàn)在,舞龍仍是民間喜慶節(jié)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經(jīng)過體育工作者的不斷完善,舞龍現(xiàn)已成為一項體育比賽項目。
龍舞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gòu)圖變化和動作套路。根據(jù)龍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為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等。龍舞從色彩上可分為黃、白、青、紅、黑等,以黃龍最為尊貴。
龍舞的構(gòu)圖和動作一般具有“圓曲”、“翻滾”、“絞纏”、“穿插”、“竄躍”等特征。龍舞的傳統(tǒng)表演程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和“送龍”。民間有“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耍小龍,青壯年舞大龍”的說法。舞龍人數(shù)少則一人舞雙龍,多則百人舞一大龍。
服飾:顏色鮮艷,以紅、黃、蘭為主,女性舞龍者服裝包括衣服、褲子、圍裙等,男性舞龍者服裝包括帽子、衣服、褲子、腰圍帶等,具有民族特色;頭飾、化妝根據(jù)表演規(guī)模大小而定。
道具:龍珠1個,18米長龍1條(9人舞)。作為民間表演活動,還可以配以花籃、花船等。
舞龍無專用音樂,一般用鑼、鼓4件套等打擊樂伴奏。
多位藝人由于年事較高,相繼故世,目前的舞龍隊多為開廟會和大型活動時,老年人組成的舞龍隊,也沒有了昔日的風范,瀕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