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竹馬起源于古時的兒童游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古時有扎制竹馬讓兒童騎著玩耍的傳統(tǒng)。后來吸收了一些傳統(tǒng)的戲曲、曲藝表演藝術的唱詞、音樂、服飾等,發(fā)展成為一種民間舞蹈。
目前這個項目在我縣只流傳于嘉祥村。據(jù)現(xiàn)在的傳承人李發(fā)祥介紹,其師父尹義山告訴他,嘉祥村早在清朝時期就有了這個項目,已經(jīng)傳承了200余年。按照嘉祥的風俗,正月十二是小年,每年的正月十二和元宵節(jié)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嘉祥村的村民為慶祝新年,都要在場里或者一個大院子里表演跑竹馬,全村的男女老幼在一起熱鬧一番。
跑竹馬是一種群體舞蹈,目前留存下來的只有《昭君出塞》這一個舞蹈作品,整個作品表演時間為一個小時。該舞蹈由八個表演者騎著八匹竹子扎制而成的馬和一個為王昭君牽馬的馬童共同進行表演,另外還有5-14人的伴奏樂隊。騎馬的八個表演者為三女五男,一般由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女扮演。王昭君為主要角色,另外兩個女角是女武將。男角中有一個護送昭君出塞的1,其余四個是護衛(wèi)的士兵。整個舞蹈要變換八種陣勢,分別由八個表演者領舞,每個表演者都有一段唱詞,唱本現(xiàn)在還保存著。馬童一般由十幾歲的孩子扮演,在每個陣勢開始時牽馬上場,表演一些翻跟頭等動作,馬跑起來時馬童就退場了,下一個陣勢再牽馬上場。
樂隊只用硬樂伴奏時至少五個人,樂器有鼓、鑼、大(跋)、小(跋)、銅板各一個。軟硬樂同時伴奏時,硬樂同前,軟樂至少四個人,最多九個人,樂器有笛、笙、二胡等,笛子為主奏樂器。伴奏音樂最早不詳,后來主要采用柳子戲的戲曲音樂。
舞蹈角色服飾采用傳統(tǒng)戲曲服飾,王昭君著公主服,其他角色分別著文官服、武將服、士兵服。道具主要是竹馬,以前請篾匠扎制骨架,現(xiàn)在使用的竹馬的骨架是請編簸箕的匠人扎制的。骨架扎好后,要請扎紙藝人糊制馬頭、馬身,馬頭最重要,用剪好的彩紙糊上,要做出馬鬃的樣式。馬身下面要做一個裙圍子,可以用紙,也可以用布料。跑竹馬的時候,表演者站在竹馬中間,竹馬掛在表演者的腰上。目前保存著八個竹馬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