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雕塑,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
水泥雕塑是在遠古石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它是中華民族民間美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能工巧匠一代一代的傳承,一代一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這一手工技藝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得到了升華,成了人們裝飾生活、美化環(huán)境、供人們藝術欣賞、同時激勵人們不斷上進的不可缺少的藝術瑰寶。
遠古時代,人們利用自然山石雕刻成各種飛禽走獸來裝飾生活,如富豪家族和縣衙大堂門前的石獅、石象、石馬等陳設,以顯示豪華和威嚴。繼而用石膏粉攪拌成泥漿,雕塑成各式各樣的小巧玲瓏的動物,供人欣賞;雕塑成神話中的人物,如廟庵中的如來大佛,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等,供人朝拜,求子納福,積善積德。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生活有了新的追求。能工巧匠在生活實踐中也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他們用不同型號的鋼筋扎成各種動物和人物畫像的框架,用鋼網扎牢固定,制成需雕塑的模型,然后把水泥和石沙按比例調成糊漿,用灰刀一點一滴、一塊一塊地涂封在框架模型的內外,待水泥凝固前,用刮刀細心地進行取舍,整形磨光,成形后再用防堿油漆上光加彩,使其美觀、耐用。整個操作不用木模作依托,純粹是靠人工制作而成。這種水泥雕塑根據需要能制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各式各樣的雕像。水泥雕塑這一手工技藝應運而生,它既解決了山石笨重、難以采集的難題,又解決了石膏制品易碎不牢固之弊端。它能就地取材,便于普及,水泥雕塑經得住雨雪洗刷,經久耐用,深得人們的青睞。水泥雕塑扎根于民間,普及全國各地,給人們以精神享受,她是水泥雕塑工藝師的辛勤耕耘,執(zhí)著追求的光輝結晶。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