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擔舞》
花擔舞,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
花擔舞是流傳在蘇北一帶,以鹽城及周邊揚州、淮安、連云港等地區(qū)為代表的一種民間舞蹈。它最早是由女角挑花擔、男角舞扇,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是表現(xiàn)人們豐收喜悅和共享太平盛世之情。
現(xiàn)在的花擔舞道具主要是花擔,它是由兩個花籃系在一根彈性好的竹皮扁擔兩端,花籃是用竹篾制六邊形骨架,玲瓏輕巧,花籃外用“豐”、“!钡茸謽拥慕伝蚓I裝飾,籃邊綴上黃色排須,安上外纏紅、黃、綠綢的竹條為籃把,籃把頂飾有一朵大紅綢花,花籃里插鮮花或絹花,使整個花籃充滿喜慶吉祥,扁擔用黃綢帶完整纏好,表演者身著翠綠色或粉紅色鑲紫紅邊的中式大襟上衣,外罩黑絲絨圍兜,中式褲子,頭戴發(fā)髻飾品,頂一大紅色綢扎紅花,一手拿方形大紅綢。表演時,人們肩挑花擔,伴著節(jié)奏明朗、粗獷、奔放,大都以群眾熟悉的民歌、小調(diào),如[四季游春]、[虞美人]、[楊柳青]等曲牌,載歌載舞。樂器以嗩吶、笛子、二胡為主,過門時加進打擊樂器,使氣氛更加熱烈。表演的動作以屈膝、顫步、擺胯為主,具體為(一)花擔步。做法為右肩挑擔,右手拇、食、中三指挾扁擔。左手自左至胸前擺“∞”形。雙膝微屈,雙腳一拍一步,走動時,腳掌先落地,胯隨之左、右擺動,使花擔上下彈簧般地顫動;(二)叉腰踏步。做法為原地一拍一步。腳尖不離地,雙膝顫動,右肩挑擔,右手手背叉腰(不扶擔),左手平擺成“∞”形,花擔在肩上顫動的幅度較大。這樣使花擔在肩上上下顫動,身體左右晃擺,給人以沉甸甸、顫悠悠的美感。既呈現(xiàn)民族風情,又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風味。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者統(tǒng)一為女性,舞姿優(yōu)美,更具動人活力。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