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碑刻傳拓藝術源遠流長,肇始于西漢,至東漢時得以發(fā)展,初具規(guī)模,到唐代碑刻已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書法的成熟與普及,刻帖之風大振,達到鼎盛。碑刻傳拓技術作為流傳千年的傳統(tǒng)工藝,它傳承的不僅僅是文字史料,作為書法藝術的載體之一,我國書法藝術的精髓藉以代代相傳。而作為碑刻的衍生——傳拓技術,它起源于魏晉,傳承至今。自著名金石碑刻家黃懷覺先生及專司古籍修復的南北專家開始,就傳承有序,代有人出。黃懷覺14歲到蘇州,追隨老牌碑帖店徵賞齋店主黃吉園學習刻碑傳拓拓碑、拓片裝裱等技藝,刻字刻畫皆能取意行神、不滯不囿開創(chuàng)了石刻碑拓南方一派,為一代宗師。趙嘉福拜黃懷覺為師,得其真?zhèn),現(xiàn)已成為該行業(yè)中的領軍人物,1989年收張品芳、邢躍華為徒。張、邢兩人目前在業(yè)內(nèi)也頗負盛名。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傳承保護的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包含刻碑、傳拓和拓片裝裱,受上海特有的海派地域文化影響頗深,追求卓越、細膩、精致、清雅的風格,形成了獨特的江南風格,不僅便于觀賞和收藏,更增加了其藝術效果。
中國有著悠久的碑刻文化,彰顯了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體現(xiàn)了獨有的藝術神韻,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珍貴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