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牛脯制作技藝,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六合牛脯又稱六合盆牛肉。早在清代就是朝廷貢品,1915年曾獲巴拿馬國際金獎,1931年在鎮(zhèn)江舉辦的全國食品博覽會上獲大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又多次獲省和國家食品最佳特色獎和特優(yōu)銀獎,名揚海內(nèi)外。六合牛脯具有紅褐光潤,酥香鮮透,色味俱佳,油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的特點,有增進食欲、強身社體,延年益壽等功效。酥:筷子一夾就散,入口稍嚼即化;香:配料、烹調講究,香氣撲鼻;鮮:不用味精,卻味鮮爽口;透:用文火燜煮,表里成色一致,透而不爛,食之咸而甜、鮮而香,回味無窮。
六合牛脯已有140多年歷史。相傳清咸豐年間,六合有一處姓皇甫的人,有一手制作五香熟切牛內(nèi)的高超技藝,后來傳至回民常氏3人手里,以“清真盆牛脯”為名出售。他們分別掛起常慶記、常鏡記和常玉記的招牌,在縣城自產(chǎn)自銷。自此盆牛脯越做越好,其中以常玉記為最佳。常玉記門前有一張方桌,方桌之上有一只木盆,盆里放著一層層壘堆的牛腩,牛脯四周還有厚厚的一層肉凍似的牛脯鹵汁,牛脯堆砌在鹵汁之中。老板按顧客購買數(shù)量,從牛脯堆上切下一塊,在砧板上切成薄片整齊的碼放在碗里,再舀一瓢肉凍狀鹵汁在上面,從此人們就將牛脯稱為盆牛脯。為方便顧客攜帶,除零散售賣以外,還有灌裝牛脯出售。近年來,牛脯在包裝上作了改進,采用高溫消毒,真空包裝,塑料袋封口等先進技術,然后再配以圖案鮮艷的硬盒為外包裝,每盒一斤,切放整齊,方便食用。
信息來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