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酒”自古就有,《周禮·天官酒正》中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宿紫閣山北村》的詩中寫到:“晨游紫閣峰,幕宿山下村,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樽。”所以“事酒”既是方言也是古語,通俗講就是農(nóng)村紅白事或蓋房、過節(jié)時所喝的酒。在長安、鄠邑、周至農(nóng)村,每逢過事,尤其是紅白喜事,都有喝“事酒”的習(xí)俗。
自商周時代,中國獨創(chuàng)酒曲復(fù)式發(fā)酵釀酒法之后,釀酒技術(shù)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類。《詩經(jīng)·風(fēng)·七月》記載:“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伐木》曰:“伐木于阪、釃酒有衍。”這種釀酒方法就一直流傳至今。長安的“事酒”采用的就是這種工藝,雖然沒有具體文獻記載“事酒”起源于哪一年,但這個民俗流傳至少上千年的說法,在學(xué)界是沒有爭議的。
釀造“事酒”取材很廣,麥子、雜糧、大米都可以。所以根據(jù)材質(zhì)不同,也叫“黃酒”或“米酒”。時至今日,“事酒”的釀造技藝在長安、鄠邑、周至一帶的村莊里還有保留,只是會做的人越來越少。主要是因為“事酒”產(chǎn)量小,成本太高。
長安區(qū)東大附近的郭村靠近太平河,自古就種植水稻,當(dāng)?shù)厝俗觥笆戮啤笔亲孀孑呡厒飨聛淼。具體年代說不清了,只是說爺爺?shù)臓敔斁鸵恢痹谧鼍。?jù)說,最盛的時候家家都做,滿村飄香。
酒曲有大酒曲、小酒曲之分,是以小麥為主料發(fā)酵制成,事酒之所以滋味不盡相同,全在這酒曲中配料的選用,據(jù)說配料中有二三十種中草藥。
“事酒”也分三等。對不太懂酒的人來說,新釀的酒顏色淺、清亮,味道較淡,適合他們。對于了解一點事酒的人來說,放一段時間的酒色深一些,再帶點米,口感濃一些。對于一些老喝家,酒擺上來,看一眼就知道酒的時間長短,聞一下就知道曲是大曲還是小曲、釀酒師的水平如何。他們要喝的就是顏色深、米多、度數(shù)高的,喝起來醇香、帶勁。
關(guān)于“事酒”,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幾十年前,在大雁塔南邊土坡上,有一個老漢賣黃酒,招牌上寫“三碗繞塔倒”。意思是喝了三碗他的酒,人繞著大雁塔轉(zhuǎn)三圈就會醉倒,如果不倒,酒錢不要。看到招牌,路人好奇,一些小伙子就來挑戰(zhàn)。有小伙子喝了三碗,去繞塔,不成想還真就醉倒了。從此老漢的黃酒就出名了。
由于“事酒”制作相對方便,度數(shù)低,男女老少皆宜,所以在以前是很受人喜歡的。就是現(xiàn)在,事酒在長安和鄠邑的農(nóng)村還是很有市場的。戶縣的事酒雖與長安的有些區(qū)別,但也都是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