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蔣村正月民俗活動,自清代康熙初年形成基本程序和形式以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蔣村正月民俗活動,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結(jié)束,歷時一月。整個活動以雙方對壘的方式進(jìn)行。
對壘方式。蔣村按歷史習(xí)慣分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個居住群落,村民也按居住方位分為相應(yīng)的四個群體。正月民俗活動是在四門之間以對壘的方式展開的。按照世代沿襲的規(guī)矩,東門和西門對壘,南門和北門對壘。但四門不能同時對壘。兩方對壘時另外兩方作為對壘雙方的盟友各助一方。歷史約定東門和北門是盟友,西門和南門是盟友。在活動中,對壘雙方有自己的圖騰標(biāo)志,西門、南門為龍,東門、北門為虎。四門也稱東府、西府、南府、北府。
活動內(nèi)容及程序。正月初一至初七、八,對壘雙方蠻鼓挑戰(zhàn)。正月初八至十三,蠻鼓板對征逐表演。正月十四,對壘雙方報歪官。正月十四、十五晚,對壘雙方分別出歪官,進(jìn)行歪官戲表演。正月十六、十七,雙方游高照、栽高照。正月十七、十八,雙方先后報春官。正月十七、十八至二十一,雙方游春官。春官每日早晚在永寧寺高照和佛像前降香兩次。正月二十一,作為盟友的雙方綁好亭子抬至永寧寺前安放。正月二十二、二十三早晨,雙方春官在永寧寺高照和佛像前上香念祭文。雙方各耍社火一天。二月初二,雙方在永寧寺前各演一天大戲,以謝諸神并卸春官。
活動中所需各種表演或裝飾用器材。蠻鼓樂器:堂鼓、盤鼓、鐃、大鑼、小鑼、軍號、喇叭。儀杖飾物:旌旗、燈籠、萬民傘、大鑼、金瓜、鉞斧、朝天鐙、威風(fēng)牌(肅靜、迴避各一)、轎。其他制品:板對、燈對、高照、亭子、彩門、彩車。其中,燈對子是用木條制成比對聯(lián)稍大的方框,正面用紅紙寫對子糊上,兩側(cè)和后面糊白紙,中間點(diǎn)蠟燭;再配備一個摺扇形橫額,中間點(diǎn)蠟燭,下裝長柄以便手舉。其他板對每副前都有專人打上金瓜燈籠照明,對聯(lián)內(nèi)容一目了然。高照是伐一株直徑20厘米以上,高20米的楊樹,最上端用人造柳絮裝飾起來,下邊是個方斗子,上口徑120厘米,下口徑90厘米,書寫“風(fēng)調(diào)雨順”四個大字(每面一個字)。再下邊是個大方斗,上口徑200厘米,下口徑160厘米,書寫“國泰民安”四個大字。兩層斗子,四角都插上各色彩旗,綴上紙花,畫上龍和虎(西南畫龍,東北畫虎)。亭子是先做一個正方形每面4米的架子,用6米多長的圓木四根,扎在架子四角上,再接四個6米多長的圓木,再接四條丈四椽,已經(jīng)有15米高了,再用竹竿扎頂子,出揚(yáng)角,就超過15米了。里邊分三層,上層坐玉皇,中層福祿壽三星,下層八仙。 彩綢圍繞,花鏡高懸。四角用鰾粘著青器(羊盤、碟子、碗、酒盅)倒懸垂下,長達(dá)3米以上。頂上系八條大繩,四面八方拽住,防止抬時發(fā)生傾斜現(xiàn)象。亭子重量6000斤左右,因為太高,上面過重,須在底層再壓一個碾盤子鎮(zhèn)住,總計約有8000斤。抬的時候,每面8個大炮桿,共是32個大炮桿,每個大炮桿兩個杠子4個人,總計128個人,每人負(fù)擔(dān)重量約60斤。
2007年5月,蔣村正月民俗活動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6月,被確定為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