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隔冬”是河壩瑤族祭祀去世老人的一種傳祭祀式,F(xiàn)主要流傳在麻江縣龍山鄉(xiāng)河壩村,河壩村以瑤族為主,屬麻江縣龍山鄉(xiāng),位于云貴高原東部,地處麻江縣東南部,屬武陵山山脈余脈,總面積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屬于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距縣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6公里,河壩河從寨中穿過,河壩村總?cè)丝?500余人,瑤族占88.38%,是麻江縣最大的瑤族居住地。
“瑤族隔冬”起源時代已不可考。河壩瑤族是自稱“育”的“繞家人”,歷史上曾有“夭家”、“夭苗”等稱謂。約于明代遷入,1992年民族識別定為瑤族。但是各種習(xí)俗仍沿用“繞家”的稱謂!昂訅维幠辍庇纸小袄@家過冬節(jié)”,定在每年第十一個月的第一個虎場天。在近三年內(nèi),誰家曾有老人去世,就要在“過冬”之前舉行“隔冬”儀式,祭祀去世的老人。隔冬基本上以“房”進行,如這一“房”三年內(nèi)有多位老人去世,就要在不同的一天為多位老人隔冬,每天只能祭一位老人。在老人去世后的三年內(nèi),每年要為去世老人進行“隔冬”一次,形式和內(nèi)容基本一樣,但只有第三年最為隆重。“隔”乃陰陽相隔之意,瑤人自稱“隔冬”為“哈策”。傳說河壩瑤族古代是從遠方逃難而來,是一個苦難深重的弱小民族,所以在祭祖儀式上用糍粑做桃(相傳在逃難的路上曾以桃為食),用菜葉盛菜,不用竹筷子而用高糧桿當筷子等,幾逍叛龆嗌,崇拜祖先和自然物,有平常不許吹蘆笙的禁忌,要在“過冬節(jié)”后才能吹,到正月二十就要把蘆笙封存。相信12代表完整的一年,12是吉利數(shù)字,祭祀儀式的物件大多是12數(shù)!案舳边@一天,親朋好友寨鄰、全家族都要到場,就像平常辦酒席一樣,主人要宴請三天。前來參加的人不能送現(xiàn)金,只能送雞(去世老人是男性的送公雞,是女性的送母雞)、酒、糯米飯、肉、香紙、燭等物。主要活動儀式有:掃墓、殺豬、打糍粑、開田捉魚等。
隔冬儀式由保卦公主持,午飯后先將客人送來的雞全部殺掉,整個煮好,取魚12條煮好,魚不能剖開,煮酸湯菜一鍋。糍粑打好后,捏成桃狀,粘在一枝桃樹枝上,掛于堂屋左邊壁上(糍粑數(shù)為第一年隔冬7個,第二年9個,第三年11個)。將所有親友送來的香紙燭堆放于大門外,滴上少許雞血,由一位老者將其全部燒完。在堂屋內(nèi),包括保卦公在內(nèi)的寨中12位男性長者分兩邊座好,面前各擺放酒1碗,魚1條、糍粑1個、豆腐1條、熟肉糯米飯各一些,均分別用菜葉盛著。用一大盆將煮好的整雞數(shù)只盛于中央,酸湯菜也放置在中央,在神龕前放置一雙高糧桿做的筷子,供祖先用。儀式開始,保卦公點燃香紙燭并念口語,每念完一節(jié),就向地上擲卦,要擲出順卦為止,然后12人各呼“老人得去了”,就各取面前祭物少許,丟在地上。如此反復(fù)共12次,儀式方完畢。保卦公所念口語內(nèi)容大意為:今天,我們?yōu)槟M行隔冬,請您老人來享用豐盛的食物,您在上天之靈要保佑我們遠離鬼邪,并為我們送來錢米和子孫……儀式完畢,要取祭品各一份送至保卦公家中。由保卦公過后享用。下午,主人宴請賓客,席上,親友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劃拳、唱歌、跳板凳舞,鬧得越歡主人越高興。家族中的女性還要依次向客人敬酒。如有人要返家,寨中婦女要一路唱歌敬酒,送出寨外。第二天,沒有了祭祖儀式,只是吃喝玩樂,上午要吃已出嫁的女兒拿來的東西,下午則吃每戶寨鄰煮好拿來的酒菜,以示寨鄰的團結(jié)。第三天上午,主人再次宴請賓客,親友陸續(xù)返家,主人要將一些糯米飯或肉等贈與親友帶回。主持隔冬儀式的保卦公為某寨某大姓家庭中德高望重、記性好、口才好的男性長者,負責(zé)本寨所有的祭祀活動每寨1-2人,往往由上一代保卦公教授幾個徒弟,待年老的保卦公身體不行了,再由大家從這幾個徒弟中擇優(yōu)選舉產(chǎn)生。河壩村各寨傳承人分別為:巖腳:廷亮→龍邦奎→龍顯剛;白巖:楊應(yīng)成→楊勛久→楊勛國;平寨:龍剛國→龍全寬;團坡:曹炳龍→曹炳賢。
隔冬是麻江瑤族獨特的葬后祭祀活動,它與其它葬后祭祀活動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有固定的時間(“過冬節(jié)”前幾天內(nèi))。其它時間均不進行。又因麻江瑤族在歷史上曾四處遷徙,從而形成了對去世者“薄葬厚祭”的特點。有“居葬不哭、不奠、不戴孝”(《都勻志》)的習(xí)俗,古時的生活境遇在“隔冬”儀式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
瑤族的歷史決定了瑤族對逝者“薄葬厚祭”的習(xí)俗,清朝后期,才開始學(xué)習(xí)漢人設(shè)神龕供奉祖先!拔母铩睍r期,隔冬儀式一度被禁止。解放后,隨著與外界來往頻繁,受漢文化影響,喪葬儀式越來越隆重,而“隔冬”儀式則逐漸被淡化。如今,只有在瑤族聚居的古老村寨還有舉行“隔冬”儀式。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