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風俗很多,耐人尋味令人捧腹的也不少,但是,隨著普通話的推廣,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經濟文化全國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與周邊民族之間交往面的擴大和交往頻率的提高,被同化已經形成一種趨勢并且勢不可擋。然而,處在深山老林之中的荔波縣青褲瑤的“鑿壁談婚”卻依然保留至今,并有利于當?shù)芈糜螛I(yè)發(fā)展。
其實,青褲瑤的“鑿壁談婚”也是慢慢演變過來的。在這之前,青褲瑤時興的是“打奔搶婚”。很久以前,荔波青褲瑤每個寨子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打奔”坡,每年分上、下半年各舉行一次“打奔”節(jié),也就是男女談情說愛談婚論嫁的日子。每當“打奔”節(jié)來到,未婚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齊聚“打奔”坡,三五成群開展連袂歌舞或相向對歌,在悠揚的歌聲中和恰意的舞步里交流情感,若女方中意便有意唱“輸”給男方,于是“輸”的女方遂被“贏”的男方搶為嬌妻。由此稱為“打奔搶婚”。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母系氏族”的過時,青褲瑤人婚戀中的剽悍之氣日退,纏綿之情日增,“打奔搶婚”便順應時勢演變成“鑿壁談婚”。
與“打奔搶婚”不同的是“鑿壁談婚”不分季節(jié)、也不定時日,一般家里女孩長大成人,達到婚嫁年齡時,母親便安排女兒睡到由噴香的紅杉板圍嵌而成的“寮房”中去,也就是青瑤“干欄式”吊腳樓上緊靠正門的廂房。父親隨即在緊挨路邊或樓梯旁的板壁上鑿一個和雞蛋大小的圓孔,瑤語稱為“K笛”,漢語譯為“青春孔”、“談婚洞”。每當月明星稀月上樹梢頭時,本寨或臨近寨子的小伙子便到姑娘的“寮房”前彈起獨弦琴進行探婚,如果姑娘睡熟沒有反應,多情的小伙子便用隨身攜帶的筷桿插入“K笛”中,一邊唱起古老纏綿的情歌《金姨》,一邊輕輕地將姑娘捅醒。此時,假若姑娘也對小伙子有好感,就將插進房來的筷桿溫柔地抽進房間,隔著板壁透過“談婚洞”向男方竊竊私語,打土電話傳遞心聲。如果姑娘討厭小伙子,就會將筷桿推出房外,等待回音的小伙子知道這是姑娘拒絕交流的信號,便會知趣地悄然離去,今后也不會再來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