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塍元宵民俗
秀洲區(qū)新塍鎮(zhèn)自清代就有“鰲山燈會”之舉,時稱“水嬉”,每十九年一舉,舉必在閏四月,各坊熱心此事者挨戶籌錢,于水面裝成泉石、亭臺、人物、花卉等,爭艷斗巧,愈出愈奇,遠方來者舟以萬計。
“鰲山”是指燈景制作,是由數(shù)百盞花燈堆扎成山,形似巨鰲,俗稱“鰲山”。因活動在傍晚進行,花燈齊放,故有“鰲山燈會”之稱。鰲山以亭臺、樓閣、山石、園林為背景,也有扎成園林山莊、人物花卉等爭奇斗艷,以此先行;隨后是管弦鑼鼓、地戲馬燈;還有跳無常、走高蹺和各色彩燈。有的還配以童男或木偶,編成戲文,做各種表演,形象逼真。鰲山燈會多配有民間樂器,吹吹打打,沿街而行,觀者有萬人之多,熱鬧非凡。鰲山(燈景)一般有大、小之分,雙肩扛著的是小鰲山,又名“掮鰲”,大鰲山通?偸窃谧詈笞鳛閴宏囍畬。舉辦鰲山燈會,常伴有名揚各地的火涼傘展示。具有典雅、古樸、精致、靈巧等特點的紙涼傘格外引人注目。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春,知縣朱啟鳳因舉辦鰲山燈會活動費用太大而明令禁止。然而鰲山燈會活動和火涼傘的展示在各種地方史志或文人墨客的詩文中都留下了動人的記載。
民國初年,新塍鎮(zhèn)工商業(yè)日益繁榮,鎮(zhèn)上有錢莊、典當、油坊、木行、絲行、米行等六大產業(yè),互相角逐,一片繁榮景象。每當農歷三月半迎神賽會,常有鰲山參與其間,時稱“日鰲山”。
民國十四年(1925年)農歷閏四月某日,舉行鰲山燈會,全鎮(zhèn)各坊設計各種彩燈和鰲山,于傍晚時分聚集于能仁寺前整隊迎燈。各坊以起馬牌為前導,敲鑼打鼓,管弦樂隊、地戲、馬燈、調無常、走高蹺、燈彩,最后才是鰲山,與其并行的便是典雅、精致、細巧的各色火涼傘。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農歷四月舉行了新中國成立前新塍鎮(zhèn)歷史上最后一次鰲山燈會。2010年,新塍鎮(zhèn)在第十二屆元宵民俗文化節(jié)活動中恢復了傳統(tǒng)的鰲山燈會。
新塍元宵民俗被列入第三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信息來源:嘉興圖書館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