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畫譜》是一本在我國傳承最久、流行最廣的中國畫技法畫譜,被譽為“畫學之金針”,近現(xiàn)代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園畫譜》作為進修的范本。
《芥子園畫譜》自三百多年前出版以來,風行于畫壇,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擴展與傳承。其擴展與傳承均由嘉興籍畫家完成:一是清康熙年間王概本(木刻)。芥子園是清初戲劇家李漁居宅別墅之名。李漁之婿沈心友藏有明代山水畫家李流芳課徒稿四十三幅,交嘉興籍山水畫名家王概整理、歸納、增編,歷時三年,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套版精刻成書,因得李漁資助,即以“芥子園”名義出版,為《芥子園畫譜》第一集。而后由杭州名家諸升編畫“蘭竹譜”,王蘊庵編畫“梅及菊花鳥草蟲譜”,再由嘉興畫家王概、王著、王臬兄弟增刪編畫為第二集《蘭竹梅菊譜》和第三集《花鳥草蟲譜》,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出版,用開化紙木刻五色套版印成,世稱“王概本”。二是光緒年間巢勛臨本(石。。嘉興籍畫家巢勛臨摹了前三集,并增編一批上海及嘉興名家畫作,同時又編繪一集人物(即《芥子園畫譜》第四集),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上海有正書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世稱“巢勛臨本”。三是當代吳蓬臨本(彩印)。嘉興籍畫家吳蓬,耗時三年精心臨摹了巢勛臨本,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名為《芥子園畫譜?彩色版?吳蓬臨本》。吳蓬臨本不僅依照巢勛臨本全部臨摹一遍,還以水墨暈染,敷以色彩。篇首增編“學前四知”一文,讓初學者了解國畫的工具、執(zhí)筆要領、行筆速度與力度及如何稱之為有筆有墨。在畫譜后面,增編“審美金湯”一輯,圖文并茂,把前人遺留下來的審美名句如“屋漏痕”、“折釵股”、“金錯刀”、“錐畫沙”、“蟲蝕木”等三十九種,一一用筆墨加以示范。最后用師生對話形式輯成“書畫論語”,用“五行品味說”闡述書畫審美觀。吳蓬臨本不僅賦予了顏色,賦予了墨分五彩的層次,還賦予了畫譜新的生命,把原來僵死的東西激活,在原骨架上賦予生命和氣韻,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和優(yōu)化。吳蓬臨本還修正了巢勛臨本的失誤,增補了巢勛臨本的不足,被畫界眾多專家贊為美術界一項大工程,稱其為“民族繪畫的經(jīng)典課本”。
芥子園畫譜技法被列入第二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文/嘉興圖書館 圖/嘉興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