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茶藝即古羌罐罐茶的制作技藝及古羌茶的沖泡技藝,是羌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技藝。古羌文明,源遠流長,神農(nóng)氏、大禹皆為羌人,相傳神農(nóng)嘗遍百草,發(fā)現(xiàn)茶葉;大禹之妻涂山氏發(fā)明的罐罐茶為古羌茶藝之源。最早有北川古羌茶文字記載的時代為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
古羌罐罐茶制作技藝經(jīng)歷了原始時期以曬青葉加不同的食材煮食階段,唐時制作成圓餅或方磚飲用階段,近代“西路邊茶”邊銷到藏區(qū)階段,F(xiàn)代的古羌茶是在挖掘羌人傳統(tǒng)茶葉制作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以唐時的神泉小團為參照,采用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種—北川苔子茶,進行傳承并創(chuàng)新研制而成的一類具有褐葉黃(紅)湯、陳香濃郁、滋味甜醇品質(zhì)特征的一類茶葉。
四川羌學會從人文學觀點出發(fā)提出鑒別古羌特征的四大證據(jù),即罐罐茶、民歌、方言、葬禮。而罐罐茶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古蜀茶文化的源頭。
一、古羌罐罐茶的制作技藝:
1、制茶及保存:
古代羌族人制作茶葉,是取茶樹新稍往根部二尺長左右的茶樹枝,取回之后在火塘的紅灰中迅速滾過幾遍,祛除部分青草氣。等茶稍變蔫后摘下葉片清洗晾干水份,用手摘下較嫩的葉片進行揉捻,讓揉捻后的茶葉更有滋味,然后將揉捻后的茶葉曬干。摘下葉片的枝條還要再進紅灰中來回滾幾遍,直至有明顯的香氣時取出洗凈,用剪刀或刀將枝條斷成寸把長小段后曬干,最后與曬干的茶葉進行存放。存放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曬干的茶葉、茶梗裝入土陶壇子中保存,讓其陳化。存放茶葉的壇子底部須放置一層木炭,用來吸收水分,防止茶葉受潮變質(zhì),木炭上要再鋪一層草紙將木炭與茶葉隔開,保持清潔,這種是常用的存放方式。另外一種方式是將茶葉和茶梗壓制成方磚或圓餅茶烘干存放,稱作“古羌茶”。
2、煮制及飲茶:
用高5寸,口徑三寸左右的土罐,盛裝2/3容器的水,置于火塘邊熬煮,待水開后加入五谷雜糧:蕎麥面、玉米面、酥豆(炒制后的黃豆)、醪糟、黑桃仁、板栗仁、青稞等選擇加入;肉食:以羊肉為主,或加小魚干;煮開后或加入鹽巴、花椒、辣椒、蜂蜜等調(diào)味。
因為所有的佐料都是代表羌人歷經(jīng)各時代的特征——采集(蠶叢)、漁獵(魚鳧)、杜宇(農(nóng)耕)。所以除待客時必須加古俗所傳承食品——羊肉、小魚干、干筍和酥豆外,其他時候所加佐料都不固定。
羌族社會尊重長輩、能人,不重視貧富貴賤。敬茶分兩種情況,對長者,主婦在敬茶時衣飾整潔端莊,彎腰雙手捧碗齊額,并言吉祥之語:祝您長壽、健康......。對平輩客人微笑注目,并言:感謝光臨、萬事如意等。而常來相熟之輩,隨意性較大。
二、古羌茶沖泡技藝:
古代羌族人,在隆重而熱鬧的婚禮中,有“擺茶席”的風俗。古老的羌族茶藝,在“擺茶席”中以隆重的禮節(jié)祝福新人和招待迎親隊伍。
迎親日,凡是迎親隊伍必經(jīng)之路的村寨,寨中親友事先都要準備茶水和糖果糕點等擺設(shè)“茶席”,款待新人和迎親隊伍。迎親隊伍每到一村寨放禮炮三聲,寨中人在禮樂聲中載歌載舞出塞迎接并引導客人進入“茶席”。
寨中姑娘們將一杯杯熱騰騰的“醪糟茶”送到客人的手中。
給新郎、新娘準備的是“五味茶”和“蜜糖茶”。
“古羌茶沖泡技藝”再現(xiàn)了“醪糟茶”、“五味茶”和“蜜糖茶”的烹飲方法。
1、“備茶”:
“古羌茶沖泡技藝”使用的茶,是傳統(tǒng)的古羌茶。古羌茶是方磚或圓餅形狀的緊壓茶。需通過烤、摏、包三道程序,將烤好的茶摏為碎茶,再用紙分為小包,分裝入羌繡包后備用。
2、“煎茶”:古代羌族人飲茶,將茶倒入陶罐中煎煮,這是我國唐代時就有的烹飲方法。
3、“潔具”:
將所有茶具清潔干凈。
4、“出湯”:
姑娘們手捧煎茶陶罐,要將煎煮好的茶汁通過篾漏過濾,注入茶湯缽。
5、“加料”:
羌族人在茶湯中添加各種調(diào)味品飲用
6、“五味茶”:
此茶是在茶湯中加入花椒、生姜、辣椒等材料調(diào)制而成,酸、甜、苦、辣、麻五味俱全。這道茶在羌人婚禮的“擺茶席”中是專為新郎、新娘準備的,是親人們叮囑新郎、新娘一定要牢記父母嘗盡人生的甘苦養(yǎng)育兒女的深恩厚德;要永遠有一顆感恩的心。
7、“蜜糖茶”:
“蜜糖茶”是在茶湯中添加蜂蜜調(diào)制而成。這道茶,在羌人婚禮的“擺茶席”中,也是專為新郎、新娘準備的。此茶茶香、蜜甜,意在祝福新人。
8、“醪糟茶”:
“醪糟茶”又稱“待客茶”。在茶湯中添加醪糟飲用,是羌族人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的飲茶習俗。
9、敬茶:
“醪糟茶”:奉上“待客茶”。一碗濃濃的香茶敬獻給客人,表達羌族人濃濃的敬意。
“五味茶”:品一口酸、甜、苦、辣、麻五味俱全的“五味人生茶”,讓我們永遠牢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永遠有一顆感恩的心。
最后是“蜜糖茶”:意在祝愿日子越過越甜蜜。
信息來源:綿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