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水磨漆藝,僅傳承于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縣。北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其充足的陽光、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有利于優(yōu)質漆樹的生長,而產(chǎn)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天然生漆則為漆器的制作提供了極佳的原材料。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北川就以盛產(chǎn)土漆(生漆)而聞名。明末清初,北川羌族技師馬達興開設作坊,首創(chuàng)水磨漆器制作工藝,他的兒子馬良云將之發(fā)揚光大,自此,羌族水磨漆藝在北川地區(qū)日漸盛行,流傳至今。
羌族水磨漆器的制作總共有近八十道工序,大致分為七個主要階段,即:①打坯,②背布,③上灰,④水磨,⑤上漆,⑥繪制,⑦拋光。所制成品有亮如鏡、細如綢、畫如生的質感。
羌族水磨漆器制作的所有工序皆由手工操作完成,涂層精細,制作復雜,尤其是蓋面漆畫要求在濕漆涂層未干前的短短30分鐘時間內即興創(chuàng)作完成,與其它漆畫用已繪制完成的畫稿轉印到漆胎的方法相比,其難度可見一斑。
羌族水磨漆畫繪制以山水為主,同時也有生動的人物、花鳥、草蟲及各式圖騰符號紋樣,既保留了本民族傳統(tǒng)的色彩與線條構成特點,又呈現(xiàn)出中國畫的寫意風格,具有極強的文化藝術價值。另一方面,羌族水磨漆取材于天然漆樹,無化學添加成分,并運用獨創(chuàng)的繪制手段,將礦物顏料完好封存于漆底,令漆器表面具有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耐浸泡的特性。漆器制品繁多,既有裝飾器物,又有生活用品,加之獨特的藝術工藝,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與極高的收藏價值。
作為羌族傳統(tǒng)文化杰出代表作之一的水磨漆藝曾多次受邀參加全國及四川省傳統(tǒng)工藝展示,制品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但由于制作周期長,技藝難度大,目前,能夠完成水磨漆器制作全部工藝流程的只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朱-1人。北川縣文化館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羌族水磨漆藝傳習所,由朱-廣授學徒,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羌族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能夠得以延續(xù)。
信息來源: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