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大鼓源于宋末元初,清末民國初年由宋永清傳承興于鳳臺等地,是一種說唱并重的演出形式。
淮河大鼓唱詞是一種韻文和散文結合的文體,要求合轍押韻,一般上句不要求押韻,下句要求押韻,唱詞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其唱腔板式多樣,主要有平板、垛板、流水板等。藝人的表演講究閃、架、噴、貫。閃就是結合道具表現戰(zhàn)場上的刀光劍影;架就是表現人物的舉止形態(tài);噴就是要求吐字口齒清晰有力;貫就是動作和唱腔要一氣呵成絕不拖泥帶水;春哟蠊牡谋硌莸谰吆唵,一人一鼓走四方,貼近生活,靠近群眾,演員來自民間,他們忙時務農,閑時演出,不斷從生活中挖掘新體裁,從群眾中汲營養(yǎng),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淮河大鼓演出習俗多樣,有趕集、廟會、唱梗、串鄉(xiāng)、堂會等,又有“唱門”,唱書棚、撂地攤,其演出程序,拜師等均有一定的行規(guī),輩分禮節(jié)講究。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