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鑼鼓相傳清朝道光年間(1837年左右),商人謝文宣、謝文藝在外經(jīng)商,經(jīng)過多年的在外闖蕩,聽到很多地方鑼鼓的演奏形式,自己總結(jié)各地鑼鼓的精髓,創(chuàng)作出了“十八翻”、“小五番”等鑼譜。鳳臺的花鼓燈“曲牌鑼鼓”依劉集鄉(xiāng)謝郢村鑼鼓班子的演奏最為有名。按師承推算,他們演奏鑼鼓的歷史可追溯到至今150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到目前已相傳六代。曲牌鑼鼓俗稱“閑鑼鼓”或“番子鑼鼓”,是花鼓燈鑼鼓演奏形式之一。多在玩燈時為招徠觀眾而演奏。辦喜事、燒香還愿、抱小娃娃時演奏的鑼鼓也屬此類。其主要特點是采用目前全省唯一打分譜的演奏形式,也就是說,鑼鼓、釵的譜子各不一樣,各種樂器按譜單練,然后合練。演奏全曲定譜,由鼓領奏,從屬樂器鑼一面,釵兩副,狗狗鑼不限,決不允許少打一下或多擊一槌,嚴格按照固定曲譜(分譜)樂句演奏,演奏時需全神貫注,整個演奏抑揚頓挫,變化強烈,鏗鏘有力,與眾不同。演奏情緒高漲,節(jié)奏整齊統(tǒng)一,鑼鼓起落有致,變化有序,從“番子鑼鼓”聲中能使人聽出歌的韻味,產(chǎn)生出美妙的聯(lián)想。1930年間謝崇禮第一個用漢字諧音把謝穎鑼鼓記錄下來,從此以后都以他記錄下來的鑼鼓譜練習演奏。當時謝穎鑼鼓相繼成立了四個鑼鼓班子,較有影響的藝人有王老頭、謝治康、謝守仁,代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