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燕郊鎮(zhèn)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地處燕國城郊而得名,有“天子腳下,御駕行宮”之美譽。
燕郊鎮(zhèn)半壁店村的大鼓會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間,當時一名姓善的宮廷太監(jiān)受禮部指派,到燕郊行宮為皇族清明節(jié)到遵化東陵掃墓做前期準備。因為燕郊行宮為第一驛站,因此,迎送儀式要格外隆重,需組建一個鼓樂隊以壯聲威。最后選中了吳姓旗人居多的半壁店村,由該村莊頭吳殿林牽頭組建起一支有十六面大鼓的大鼓會,因是同治年間,由善氏太監(jiān)倡建的,故稱鼓會名為“同善大鼓會”。從此,每到清明節(jié),在燕郊行宮迎送皇差的儀仗當中,同善大鼓會就成了最為矚目的一支隊伍。后來,又因此會是仿清宮廷太平鼓的表演制式,所以會的全名又成了今天的“同善太平大鼓會”。其功能也從單純?yōu)榛始曳⻊?wù)的儀仗型,逐漸變?yōu)樽呓秩胂铮瑸槊癖娝猜剺芬姷膴蕵沸汀?
三河大鼓最風光的一次是清末丫髻山廟會,京東一百零八支花會比賽榮獲第一名,從此這道花會被譽為“花會之膽”。即人稱的“中幡是會之眼,小車會是會之臉,大鼓會是會之膽”,永遠作為壓軸節(jié)目最后一個出場。三河大鼓以其鼓形古樸大方,聲音渾厚宏亮,套路花樣繁多,鼓隊聲勢浩大等獨特風格而獨樹一幟,聞名于一方。半壁店同善太平大鼓會的特點與其它大鼓會比起來除氣勢恢宏,隊伍嚴整,場面熱烈,表演火爆,催人奮進以外,還有它的獨到之處,即其道具表演程式和擊鼓節(jié)奏等都來源于清朝宮廷,帶有皇家儀仗特色,莊重不失典雅,嚴肅而又活潑,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