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渚河口地處溧陽西南,處于蘇皖兩省三縣相交地帶,舊時屬于;三不管;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復雜的人文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相融共處的境況,亦形成了便于多種異域民俗文化留存和融合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條件,也給民間藝術的傳承、發(fā)展、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沃土。祠山祭鼓便是多元文化的結晶,是流傳于社渚一帶的傳統(tǒng)祭祀音樂。生成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
據考證,生于吳興的張渤,幼年受大禹治水的影響,成年后不惜變賣家產,資助江南百姓治水,后長眠于廣德橫山。唐、明以后,歷代朝廷,對張渤屢加贈賜,封橫山為祠山,張渤為大王、大帝。隨著時日的推移,張渤的形象逐步被神化。溧陽河口百姓為表懷念和崇敬之意,在河口村建起“八村祠山廟”,并在明萬歷年間創(chuàng)立、形成了“祠山祭鼓”這一傳統(tǒng)祭祀音樂形式。
祠山祭鼓整個演繹過程嚴謹而神圣,陣容壯觀。參加展演的人員有168名之眾。祭鼓儀式開始時,眾人先在祠山廟祭拜。爾后展演隊伍逐次巡村而去。其中,8人抬著祠山神轎,4人扛著萬歲牌,并有8把大飄傘,16面龍旗及18件兵器一起展示。而更為引人注目的是12尊儺神,有12位演員扮演,代表祠山大帝、白虎將軍、黑虎將軍、中方神、東方神、南方神、西方神、北方神、土地神、判官等12位神明。演員們戴著檀香木刻制的面具和描金點銀的頭盔,上插雉翎,分插五色背旗,威風凜凜。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祠山大帝生日,河口村人進行一年一度的“祠山祭鼓”展演活動。一時間,鑼鼓喧天,鳴炮齊放!队陫A雪》和《十里埋伏》的鑼鼓音樂不絕于耳。展演隊伍,每到一村,祭祀開始,祠山神位在上,祭臺上擺有三葷、三素、酒茶,奏樂后,人們燒香、叩首,祈望全村百姓平安,年成風調雨順,跳起古儺舞,結束后,鳴炮歡送,轉至下一村。行儺隊伍浩浩蕩蕩,氣勢壯觀。
祠山祭鼓程式嚴謹、規(guī)范,其完整的群體儀式總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場景中展現。河口村人把這套祭祀、展示過程視為神圣。祠山祭鼓既是一種傳統(tǒng)祭祀音樂,亦是當地一種民間習俗活動,其目的是娛神娛人,給予廣大鄉(xiāng)民以愉悅的精神享受和娛樂。祠山祭鼓是南北多元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產物。其發(fā)展成因,為我們研究民間祭祀活動和儺文化在蘇南地區(qū)的形成,研究江南民族學、民俗發(fā)生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研究資料。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