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鼓亭,距今已有130年的歷史了,其顧名思義就是供樂隊抬著邊走邊演奏的一個彩色亭子,頗具藝術觀賞性。鼓亭是由細木精雕細刻而成,呈六角四層,可拆可裝。底層是一些寓意吉利、平安的楷書;第二層是山水、花鳥圖案;第三層是戲劇人物畫;第四層則是天上神仙之類的圖畫,亭頂飛檐翹角。每層六角配有彩球,每層門面配上對聯(lián)、匾額,各層圍有護欄,護欄雕一些吉祥圖案。演奏時,前面四面旗子開道,鑼、鼓裝在鼓亭里敲打,吹、管、弦樂器圍在亭兩旁司樂。演奏的曲目主要是器樂曲《大轅門》,意在烘托將軍出師、揮-馬、戰(zhàn)鼓震天動地、戰(zhàn)馬嘶鳴長空的雄偉氣概;其旋律激昂慷慨,虎虎生威,急如暴風驟雨,又如千軍吶喊、萬馬奔騰;緩時卻又如行云流水,悠揚婉轉。吹鼓亭適宜在喜慶佳期演奏,既適合廣場踩街表演,又適合舞臺演出。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神州大地真正迎來了文化的春天,許多源自民間、根植于民眾生活的文化遺產又被改革開放之春風喚醒,像“西坑吹鼓亭”這樣的民間音樂又喚起了人們久遠的記憶。上世紀末期,西坑村成立了西坑吹古亭演奏隊,演奏隊曾在1996年4月參加了新昌縣首屆茶文化節(jié)的表演;1997年6月又在新昌縣第三屆藝術節(jié)民間藝術專場中亮相演出;2001年9月,還參加了“新昌行”民間藝術專題片的拍攝。因此西坑吹鼓亭于2006年7月被紹興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紹興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西坑吹鼓亭在幾位老藝人的口傳心授、傾心傳承下,一批新藝人已經涌現(xiàn)出來。這一民間演奏藝術將以她獨特的魅力得到得到保護并傳承下來,在燦若星河的民間藝術寶庫中閃爍著獨特的光芒。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