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河橋花燈會是由古老的河燈演變而來。灑河橋花燈集繪畫、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以優(yōu)美的姿態(tài)而聞名。花會以優(yōu)美的舞姿,獨特的演技套路,百看不厭,久演不衰,深受觀眾喜愛。灑河橋花燈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紛繁奪目的色彩和燈光,構成了絢麗多姿的藝術品。每逢元宵佳節(jié),男女老幼爭相觀看跑花燈,是遷西人民文化先進、生活幸福的美好盛景。
整個花燈制作過程非常復雜,每年的春節(jié)前就必須將制作各種花的紙、顏料及各種材料預備齊全,然后由老藝人時建華的傳承人劉玉環(huán)、魯金海2人帶領家里人從臘月二十六至正月初十半個月的時間,趕制出二十至三十盆各種花卉,組裝到花盆上,制作的花卉品種有牡丹、菊花、梨花、桃花、蘋果花、荷花、月季花、栗花等二十多種紙花。
花燈的制作過程大致有:首先用木板若干塊,鐵絲若干,由木工按傳承人的要求制成現(xiàn)在這種形式的花盆,然后由藝人們根據(jù)需要糊上各色的紙,最后把做好的各色花卉組裝到花盆上,完成后兩手拿起,很像一個完美的花盆,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花燈藝人們手中的花燈惟妙惟肖,形態(tài)逼真,每年作出的成品花卉都由幾十種之多,有牡丹、梨花、梅花等等,更有具有遷西特色的栗花,五彩繽紛,絢麗多姿。每逢過年,村里的姑娘媳婦和小伙子們,每人拿起兩個花盆,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跑花燈”隊伍。
灑河橋花燈舞俗稱“跑花燈”,興盛于20世紀50年代,流傳于灑河橋一帶,該舞以帶柄的花燈為主要道具,表演者手持花燈,多在晚上出演,花燈舞的表演分“過街”和“打場子”兩種,“過街”時表演者排成四路縱隊,手持花燈,以行進速度邊走邊扭:“打場子”是在店鋪、住戶門前或是廣場做定點表演,表演時演員舉燈跑編花寨、椅子圈、四面斗、二龍分水、對燈、卷華山、龍擺尾等十二三場花樣。花燈舞
的伴奏樂器以嗩吶、鼓為主。
灑河橋花燈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紛繁奪目的色彩和燈光,構成了絢麗多姿的藝術品。每逢元宵佳節(jié),男女老幼爭相觀看跑花燈,是遷西人民文化先進、生活幸福的美好盛景。灑河橋花燈集繪畫、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以優(yōu)美的姿態(tài)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