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花燈起源較早,盛于清末民初,普及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彌渡花燈歌舞總體分為“太平花燈”和“元宵花燈”兩種,具有自娛性、娛他性、祈神求福性等共同特征。其表現(xiàn)形式有“團場燈”、“門戶燈”和“過街燈”。彌渡縣村村有燈班,規(guī)模不受限制,燈班人數(shù)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上千人,各村燈班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領”。表演時不分男女老幼,濃妝艷抹,手持各種道具。彌渡花燈最大的特點是無論在街頭和場院演出,均無布景,不分場次;演員表演自如,邊走邊唱邊轉(zhuǎn),沒有固定程式,表演比較隨意,生活氣息濃厚;魞(nèi)容有排燈開道、龍獅表演,鳳引麒麟、旱船、白鶴、蚌殼、錢鞭、高蹺、云高臺,大唱、小唱等。
彌渡花燈名曲《十大姐》、《繡荷包》、《彌渡山歌》等蜚聲海內(nèi)外,《雙采花》、《梳妝調(diào)》、《一壓三》等花燈曲調(diào)在省內(nèi)外傳唱引用。獨樹一幟的花燈藝術使彌渡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花燈之鄉(xiāng)”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