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花燈起源于民國初年梓潼大新地區(qū),是流傳于梓潼及川西北地區(qū)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燈舞,它是文昌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新花燈是一種以燈為主要道具,“燈陣”為主要表演形式,“耍燈”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大型綜合性歌舞。大新花燈的組成很多,除青龍、黃龍各一條外,還有大小不同的十多種燈具組成,包括元寶、牌燈、馬馬燈、獅燈、鳳凰燈、車車燈、蝦燈、鯉魚燈、蚌殼燈、烏龜燈、彩蓮船等,這些燈稱為天燈。由12個仙女所表演的燈稱為地?zé)簟A硗,還有春官、燈官、花子、土地等人物形象的出現(xiàn),加上打鑼鼓響器和樂器演奏者,參加演出時人多達(dá)90余人,依場次進(jìn)行,邊歌邊舞,整個演出長達(dá)3個多小時。
耍燈是整個表演的0。青、黃二龍和各類花燈在鑼鼓聲中,邊舞邊走,在表演人員的吼叫聲中進(jìn)入場地。牌燈立于燈場四角,代表東南西北四方。表演共分七場。第一場是“跑進(jìn)場”,青、黃二龍按各自的路線在牌燈之間穿花,蝦子燈、蚌殼燈、鯉魚燈和烏龜燈在后面跟隨;第二場是“燈官-”,扮演戲劇中生角和丑角的燈官、花子上場;第三場“姊妹燈”,由值更人扮演的玩花小姐上場,表演歡跳玩花的各種舞蹈;第四場“跑地?zé)簟保颓、黃二龍的跑法完全一樣,之后表演“打掃街”、“姊妹妝”等;第五場“采茶”,由值更人扮演的采茶女上場采茶、倒茶、賣茶和請茶等歌舞相結(jié)合的節(jié)目;第六場“車車燈”,最后一場是“馬馬燈”。
新中國成立后,大新花燈表演活動一度中斷,F(xiàn)今眾多熟悉表演程序和道具制作的傳人已辭世,一些文獻(xiàn)資料已經(jīng)流失,大新花燈已高度瀕危。
2006年9月,大新花燈被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