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一帶的廟會歷史悠久,最早產(chǎn)生于祭祀活動。據(jù)考證,早在漢代,封龍山就有祭山活動,這是封龍山廟會的淵源。隨著宗教文化的發(fā)展,寺廟祠壇大興。諸如關(guān)帝廟、藥王廟、觀音廟、奶奶廟、圣母廟、三官廟、真武廟、呂祖廟、城隆廟、五道廟、土地廟、山神廟等,逐漸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動也隨之頻繁和普及,廟會隨之盛行。
欒城西宮大廟會就是祭祀南海觀音的活動,井陘雪花山廟會起源于祭神。也有的廟會,是群眾為了悼念他們崇敬的人而設(shè)立的。如靈壽城關(guān)農(nóng)歷二月初一的“成官”廟,是為了紀念靈壽知縣成肇麟而設(shè)的。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法聯(lián)軍追擊西逃的慈禧和光緒,路經(jīng)靈壽時,脅迫成知縣提供糧草、車馬、婦女。成知縣斷然拒絕,被法軍系于馬后,繞城飛跑。成知縣不甘受辱,又難逃魔掌,便于深夜投井自盡。靈壽百姓便將他的殉難日定為廟會日。
舊時,廟會的內(nèi)容較為復(fù)雜,既有大型的祭把儀式,也有群眾自發(fā)的求神拜仙活動,如拴嬰許愿、問醫(yī)求藥、求雨乞福、驅(qū)魔修德等等。一些祭祀活動,有隆重的儀式,伴以唱大戲。廟會上,武術(shù)、雜耍等各種民間藝術(shù)也盡展風采。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廟會和集市相融合,便出現(xiàn)了集祭祀、娛樂、貿(mào)易于一體的空前繁榮景象。現(xiàn)在,各地廟會的宗教祭祀內(nèi)容己淡化,廟會逐漸演變?yōu)槲镔Y交流大會,商品交易、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和旅游成了各地廟會的主題。
雪花山廟會起源于祭神。早在明嘉靖年間,雪花山建有碧霞元君廟,為祭祀碧霞元君遂起廟會,時間為農(nóng)歷四月十六至十八三天,由井陘舊城所在各村組織,周圍四五十個村莊參加。其廟會有很嚴格的儀式,從準備起會,到正式過會,都有一套程序。
“傳鑼會查”:會前會首派人到各村敲鑼通知,共三次。三月初一首次傳鑼,鑼聲一個點,意為開始起會,各村準備;三月十五,二次傳鑼,鑼聲兩點,示意廟會期近;四月初一,三次傳鑼,三個點,鑼聲急促,示意會期在即,各村做好一切準備,要按時赴會。“傳鑼人”身著黃色對襟梅花麾,腳穿軟底抓地虎靴,頭戴紅綠雞毛纓荷葉頂子。第三次傳鑼時,傳鑼人將一張“四月十八,圣母大會,朝山進香,風調(diào)雨順”的會帖分送各村。
四月初一,四路會首聚會商議各項安排,抓鬮排定抬杠次序,中午“傳鑼人”在東聚門城樓、會源門覽秀樓、北關(guān)閣、東巷子閣高呼三聲“會轉(zhuǎn)查了”,鑼聲不斷,以示“會查”結(jié)束。
“請駕”:四月十五,廟會前一天,香頭帶領(lǐng)八名轎夫鼓樂喧天,到雪花山頂廟里頂禮膜拜,“請神接駕”。
所謂“駕”,是一頂八抬殿式敞轎,斗拱飛檐,雕刻精細,金(銅)頂黃幃,玲瓏華麗,周嵌-玻璃,檐角懸寶葫蘆,絲穗飄拂,鋒鈴叮擋。駕中供奉圣母走像(專供抬的像),駕前全副執(zhí)事,有龍虎八旗、肅靜牌、退避牌、吊封、萬民傘(傘周圍綴滿歷年施主姓氏的小綢條)。三聲鐵炮響過,起駕鑼響,再配上輕、重樂隊,各種打擊樂器和吹奏拉彈樂器齊全,一時鼓樂齊鳴,駕起緩進,淌過綿河,經(jīng)蔡莊,把“神”駕供于西關(guān)!把蓠{”:其意是為神演出,亦即敬神,是正式過會。
“演駕”進行三天,十六、十七先后在周圍村莊沿村演出,十八是正會,在城街演出!把蓠{”隊伍的順序排列是:最前面為顛扛,顛杠后為各種演唱及舞蹈節(jié)目,然后是社火,社火后是神駕前的執(zhí)事、樂隊,最后是神駕。十八日演駕上午九點鐘從西門開始,向東經(jīng)城街、東關(guān)、北關(guān)、河東、南關(guān),最后到雪花山。
“演駕”開始,九聲鐵炮響過,“馬子”赤膊上陣“開路”。最初為揮鞭開路,30年代改為舞流星開路。開路之后,即是顛杠。36抬杠箱,或48抬杠箱,排列成隊。顛杠人或著肉色紡綢排扣上衣,燈籠褲,或著武生裝束,或著奇裝異服做丑角打扮。顛杠表演從上午九時一般要進行到下午二、三時左右,場面宏大,表演精彩。
跟著顛杠表演的是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秧歌、絲弦等劇種的折子戲,拉花、說唱、啞劇等各種形式的節(jié)目。再接著是約有20多隊的武術(shù)社火隊表演。演出沒有固定場所,邊演出邊行進,至雪花山腳,已近黃昏。點燃燈籠火把開始朝頂。在圣象前焚香后,抬杠、節(jié)目、社火大表演,隨后是跑陣,陣式有梅花陣、八封陣、陰陽陣、五虎陣……,變幻無窮,意謂“神靈捍衛(wèi),佑我黎民”。跑陣時,《龜馱碑》特許進殿,在“圣母”像前的大筐籮里蹲著團團拜舞,演員盡量摸取筐籮里的“油錢”(制錢、銅元),裝歸己有。龜亦為長壽圣物,裝取油錢算是“神”的特賜。演駕結(jié)束,住持道人接“駕”,將圣母走像安置廟中。整個過程,鼓樂鞭炮聲聲,香煙繚繞,直至次日晨,廟會方告結(jié)束。
廟會期間,在城隆廟演四天大戲;清代、民初可以“拉官戲”。在本縣境內(nèi)演出的戲班若被會首和官府看準議定,便派人至演出地點,登臺將鼓板反轉(zhuǎn),意即“拉了官戲”,四月十五起到城隆廟演出四天,不給演出費,但供應(yīng)好茶,演員住所舒適,且“犒臺”豐盛。每日三開箱必有兩搞臺,大商號犒賞饅頭、豬肉,動翱數(shù)十斤,或有點心。有時是“雙犒臺”(賞雙份)。
不拉官戲,就得“寫戲”(預(yù)約演出),經(jīng)費只能靠布施。正豐煤礦是大“施主”,其次是各大商號,再其次是礦上的煤司、師爺、管帳先生及衙門里的“頭面人物”。不搞按戶攤派。
廟會期間雪花山頂最少有一臺戲,有時唱對臺,若沒有某村或某大戶許愿獻戲,就靠善男信女們的油錢了。一應(yīng)開銷,廟會后黃榜公布,誰也不敢吃黑錢,怕“神”給報應(yīng)。
節(jié)目沿街演出,也可獲得犒賞。若抬杠穿堂(即在舊衙大堂前廣場穿過),衙門里的“達官貴人”也得自掏腰包,幾任知縣都出過賞錢。會首、管事的準備廟會,都是白盡義務(wù),支派人去聯(lián)絡(luò)會事,登門化緣也是義務(wù)性質(zhì),那個村也有很多熱心人。演員們自帶干糧,在演出間隙蹲在攤旁啃吃。只是給扭拉花的小演員們買些糖果梨糕,這就是酬勞了。
廟會又是井陘最大的物資交流大會。商品以農(nóng)具為多,廟會的牲口市成交常達二三百頭。日用雜貨、兒童玩具、婦女用品、粗布花布也極豐富。風味小吃、炒面茶湯也搶時上市。糖人、面人、團扇、汗傘,吸引了許多兒童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