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枝木偶戲,元代從中原傳入廣東惠來、海豐、陸豐一帶,以潮曲、潮話為戲劇語言,很快流行于閩南詔安、東山、云霄、平和等地。鐵枝木偶戲在民間俗稱“尫仔戲”,是我國現(xiàn)有的古老的木偶戲品種之一。
鐵枝木偶的裝制非常精巧,它按照潮州紗燈人仔的制法,仿制戲曲行當(dāng)人物,頭部用浮洋泥塑人頭,可以隨時置換,服飾是戲曲行當(dāng)服飾縮小的微型飾。鐵枝木偶身高九寸,在一米八高的舞臺上,由一人或兩人坐著操作,現(xiàn)場擊樂、伴奏、唱腔由操作藝人包攬。鐵枝木偶用三支鐵枝勾著身背和兩臂操作,雖然肢體不如提線木偶的靈巧和布袋木偶的隨意,但它不受線條阻礙,手掌堆積,身段顯得均稱、文秀,袖功自如逼真,形體大方,蹲、站、坐自然敏捷。鐵枝木偶的傳統(tǒng)劇目有《仙女配阿義》、《狄青會姑》、《蓮花庵》、《乾坤鏡》等。
東山鐵枝木偶戲第一代傳承人是東邊村的陳九甲,他于1856年到海陸豐拜師學(xué)藝,1898年在東山建立第一個鐵枝木偶戲班。陳九甲收西埔村林阿三為徒弟,林阿三成為第二代傳人。1958年,岐下村陳加申(潮劇演員出身)向林阿三學(xué)藝拜師,成為第三代繼承人,組建了“東山新藝鐵枝木偶潮劇團(tuán)”,并活躍至今。
同時,鐵枝木偶的雕塑、造型、服飾還是精美的民間美術(shù)工藝品,具有欣賞、收藏價值。除了豐富當(dāng)?shù)鼐用竦木裎幕钪,鐵枝木偶還在海內(nèi)外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是維系海外華人重要的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