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頭木偶戲,源于黃河流域,南宋時流傳南方,因戲偶之頭部與偶身為一根木棍連成一體,形如木杖而得名,于明末清初流入屏南。屏南小杖頭木偶戲是由多種藝術(shù)綜合形成的戲劇劇種,它在流傳過程中,也具有相應(yīng)的角色行當(dāng)、偶身制作、劇目文本、演唱音樂、木偶戲臺等配套的藝術(shù)形式,構(gòu)成了具有不同于其它木偶藝術(shù)形式風(fēng)格的小杖頭木偶戲表現(xiàn)特征。
屏南小杖頭木偶保留古代杖頭木偶的原始結(jié)構(gòu),“頭像”早期有木刻和泥塑兩種,后期用梧桐木雕刻而成。屏南早期木偶較小,偶高僅0.3米,屬于精木偶類型,因此,木偶舞臺離地高18米,寬1.5米,深0.8米,這種設(shè)計是承襲古代杖頭戲的舞美特征。
屏南杖頭木偶戲的常演劇目,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宗教儀式劇與平講、亂彈相似的佛教道教法事的愿戲及彩戲,如《目連救母》等小戲;第二類是從神話小說中改編出來的,如《西游記》中《豬八戒討親》等;第三類是來自屏南地方戲劇種“平講戲”的劇目,如《武松打虎》等30多本。
屏南杖頭木偶戲在樂器與后臺體制,基本上是按平講和亂彈班的體制,音樂屬于曲牌和板腔的結(jié)合,早期一個班的樂隊為3-5人,后期增加到5-7人。傳統(tǒng)樂器有堂鼓、大鈸、大鑼、小鈸、小鑼、京胡、二胡、指吶、笛子,后期增加三弦和提琴。屏南杖頭木偶戲的流行過程中,仍保留古代杖頭木偶的原始結(jié)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