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戲(原名:傳子木偶戲)為浦城文人創(chuàng)造,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誕生,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演出節(jié)目自隋朝開始,一朝一朝按次序傳演,直到明朝為止,內容為每朝歷史故事,故稱傳子。
清順治時,浦城紳士王明秀酷愛戲曲,常集友吹唱,后根據《水滸傳》人物命匠人制作108個木偶,罩以戲曲服裝,稱108將,又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個木偶配一塊提線板,板上拴11根提線,木偶操持靈活自如。有一木偶稱郭公,浦城話稱王乞止,類似戲班中的丑角。
提線木偶戲節(jié)目繁多,按朝代分期,節(jié)目內容基本分三大類,一是上天類,神仙佛祖故事;二是宮廷類,帝王將相故事;三是民間類,漁樵耕讀故事。唱腔為江西弋陽贛劇高腔,同時又唱歌謠,稱歌謠腔。歌謠18首,男女聲歌謠各9首,用滲有浦城方言的“官腔”演唱。唱詞由創(chuàng)始人王明秀編寫為四言八字唱詞。其道白用滲有浦城方言的“官腔”,惟郭公上場用浦城方言。
提線木偶戲班藝人4-5人,其中主臺1人兼報幕,上手1人操器樂,鼓師1人,提線1-2人,每人均要會唱。
浦城提線木偶戲自王明秀開始,至今已傳至第10代。第一代王明秀為師太祖,第一代至第六代由王氏一脈家族傳承,第六代王元吉,第七代傳外姓,為浦城蓮塘松樹夵項新炎。第八代姜安民,浦城永興嶺頭人,現已100歲,尚健在。第九代葉營貴,浦城城關人,師傳為班主。第十代葉楊忠,浦城人,1973年出生,初中文化,是現在提線木偶戲班最年青的傳承人。
浦城提線木偶戲具有受眾廣泛、藝術生動、傳承歷史等特征,保護、搶救提線木偶戲,具有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對豐富和完善閩北地區(qū)乃至中國木偶劇史,構建和諧社會等將產生積極作用。
2008年,“提線木偶戲”被列入南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傳子木偶”申報)。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