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鐵枝木偶戲,元代從中原傳入廣東惠來、海豐、陸豐一帶,以潮曲、潮話為戲劇語言,很快流行于閩南詔安、東山、云霄、平和等地。鐵枝木偶戲在民間俗稱“尫仔戲”,是我國現(xiàn)有的古老的木偶戲品種之一。鐵枝木偶的裝制非常精巧,它按照潮州紗燈人仔的制法,仿制戲曲行當人物,頭部用浮洋泥塑人頭,可以隨時置換,服飾是戲曲行當服飾縮小的微型飾。鐵枝木偶身高九寸,在一米八高的舞臺上,由一人或兩人坐著操作,現(xiàn)場擊樂、伴奏、唱腔由……[詳細] |
![]() | 東山島大帽山貝丘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成果表明,至少在5000年以前,東山島的先民便已經(jīng)制造與使用舟船,明清時期是東山造船業(yè)的全盛時期。東山造船,俗稱“釘船”,指福建東山島一種建造木質(zhì)海船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造船匠人在悠久的造船發(fā)展史中,總結(jié)積累了船型、龍骨與船長、船長與船寬、船長與桅高等一整套獨有的營造法則,并世代相傳。船匠依靠這一套營造法,可在沒有任何設(shè)計圖紙的情況下,建造各種木質(zhì)海船。東山造船的主要程序……[詳細] |
![]() | 東山的海柳雕工藝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海柳是一種珍貴的海底灌木,屬海生植物鐵樹科。它以吸盤固定于海底礁石,樹干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干粗枝密,葉片細長,質(zhì)地堅韌耐腐,有“鐵木”、“海底神木”之稱,是雕刻工藝品的珍貴原料。因它形似樹木,故有“海柳”之稱。海柳有紅柳、赤柳、烏柳、石柳、藤柳等品種,其中紅柳和赤柳顏色鮮艷悅目,是海柳中的珍品。海柳雕的制作,是利用海柳奇特的自然形狀和天然色澤,運用剪……[詳細] |
![]() | 東山金木雕生產(chǎn)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關(guān)帝廟時,由廣東大埔縣木雕匠人傳入。當時的金木雕不僅廣泛用于裝飾廟宇殿閣中的梁柱、斗拱、神龕、屏風(fēng)及各種佛、神像等,還作為香案、窗門、檐、床、柜、桌、椅的雕花裝飾,被民間茶館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嫁喜慶的妝套家具及器物等運用。東山金木雕工藝精細,品種多樣,題材廣泛,用材講究,選用香樟木、楠木和純黃金箔、福建漆料等上等地道材料制作而成,再涂漆上紅、黃、綠、藍、……[詳細] |
![]() | 東山肖米,又稱燒賣,是東山縣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也是閩南婚宴喜席必備的一道地方名小吃,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肖米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福建東山等地則將它稱為肖米。燒賣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悠久。在元代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稍麥即是福建東山所叫的肖米。據(jù)東山……[詳細] |
![]() | 南音,又稱南曲,是歷代積淀多元文化形成的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源于兩漢晉唐,盛行于閩南一帶,其樂器始于漢唐,其樂曲始于隋唐古曲,具有自己的指法,工尺譜和閩南方言唱詞,自成體系,演奏時,右為琵琶、三弦,左為洞簫、二弦,唱者居中,親執(zhí)拍板,被譽為“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東山的南音,主要分布在銅陵鎮(zhèn),銅陵“御樂軒”南音社,軒宇建于清代中葉![詳細] |
![]() | 黃金漆畫,俗稱溜金畫,乃選取福建聞名的漆料和上等的金箔作為基本材料,在被裝飾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大漆,再上退光漆,反復(fù)磨光之后,再用退光漆在其表面描繪出人物、動物、花卉、山水等各種圖畫,最后用金箔施行貼金。它多用于寺廟宮觀木構(gòu)件、古式木質(zhì)家具的裝飾,具有光彩奪人、久不褪色的特點。由于漆料優(yōu)良,漆藝高超,對被漆的物件具有良好的保護和裝飾作用。2007年8月28日,東山黃金漆畫技藝經(jīng)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詳細] |
![]() | 剪瓷雕是福建閩南寺廟建筑中一種常用的傳統(tǒng)裝飾工藝,在今天的閩臺地區(qū)乃至東南亞有著較大的影響。它選取各種顏色鮮艷的彩釉瓷碗瓷盤,或利用殘損價廉的彩瓷為材料,按照需要用鉗子、木錘、砂輪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瓷片,用來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山水,裝飾寺廟宮觀等建筑物的屋脊翹角、壁畫,具有色彩鮮艷、造型生動、主體感強,久不褪色的特點![詳細] |
![]() | 東山宋金棗為清晚時期百年老店鋪壽全堂研制。它采用新鮮金棗與丁香、甘草、川貝、陳皮等十多味地道中藥材,按祖?zhèn)髅胤骄贫桑哂邢、祛風(fēng)、健脾、益胃等功效,尤對食積腹脹、胸悶、水土不服等更具獨特療效。該金棗咸淡適中,風(fēng)味獨佳,沖含兩宜。壽全堂宋金棗自創(chuàng)制以來,在廈門、臺灣、新加坡等地享有盛譽,成為居家旅行必備品與饋贈佳品![詳細] |
![]() | 東山縣銅缽村凈山院媽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廟宇供奉的是玉二媽,“開漳圣王”陳元光第二女兒陳懷玉“懷柔夫人”。明末鄭成功率領(lǐng)水師揮戈東征臺灣驅(qū)逐荷夷時將凈山院“懷柔夫人”神像請上船,祈求媽祖神靈的保駕護航。臺灣收復(fù)后,部分將士把隨軍出征的玉二媽金身恭請護送返鄉(xiāng),兩尊神像并列同祀,尊稱為大媽,把臺灣回歸的一尊稱為二媽。玉二媽香火也在臺灣敷衍扎根。……[詳細] |
![]() | 千百年來,集忠義勇于一身的關(guān)羽,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歷代皇帝不斷加封,更加深了民間對關(guān)帝的信仰崇拜之情。唐總章三年(668),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lǐng)58個姓氏的將士到閩南開拓,為安撫和凝聚軍心,從祖籍中原河南引來了關(guān)公的香火。2005年,東山關(guān)帝信俗被列入為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東山關(guān)帝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末年間,鄭成功駐軍銅山,關(guān)帝成了軍隊的精神支柱,成了收復(fù)臺灣的精神……[詳細] |
![]() | 東山歌是在廣東潮州歌傳入福建東山后經(jīng)過地方化而發(fā)展形成的一種曲藝說書形式,民間俗稱“唱歌冊”。傳唱過程中先后融入了南音等其他地方曲種和音樂的藝術(shù)因素與曲調(diào),具有東山地方特色。東山歌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照本宣科式地吟唱長篇韻文體的敘事“歌冊”。節(jié)目內(nèi)容故事性強,文字淺顯,唱詞押韻順口,唱腔韻律平穩(wěn)。傳統(tǒng)的歌冊節(jié)目有《萬花樓》、《崔鳴鳳》、《陳世美》、《鳳嬌與李旦》、《隋唐演義》、《薛剛反唐》等,20世……[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