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泰始創(chuàng)于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是目前杭州城最后一間彈棉花作坊。這間坐落在古老的河坊街的老字號棉花店,其創(chuàng)辦人潘統(tǒng)印正是永嘉縣昆陽人氏。
民國初年,潘統(tǒng)印出生在永嘉縣昆陽。他的父親身背一彎彈弓、一張磨盤,手提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篾,在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走街串巷,攬彈棉花的活做。碰到哪家彈棉花,便卸下主人家的兩扇門板搭一架臨時的彈床,吃主人家的飯,收工后睡在彈床上過夜,過著極不穩(wěn)定的流浪生活。1919年,19歲的潘統(tǒng)印開始隨父親外出彈棉,先后在太倉、宜興、建德等地落腳謀生。后經杭城溫州同鄉(xiāng)會有關人士介紹和幫助,潘統(tǒng)印總算在杭州河坊街一帶找到加工棉胎的固定落腳點。
不久后潘家的棉花店生意日漸興隆起來,當年杭州出產的棉胎比附近湖州等地的棉胎更受客戶歡迎,而這被譽為“杭胎”的產品正是出自這班永嘉人之手。潘家憑著勤奮和智慧,更是同儕中的翹楚,他們棉胎在1929年首屆“西博會”上獲獎,獎品是一架木櫥式的彈棉機。杭州河坊街曾是宋朝的御街,其街坊兩邊的建筑物歷來標志著杭州城繁華;明清時期,這里也是主要商業(yè)街;近代,其繁華程度堪與上海城隍廟,南1廟匹敵。不知什么時候起,溫州的彈棉郎看中這塊工商業(yè)的寶地,紛紛在此開設棉花店,至20世紀中葉,已有200多戶在此落腳謀生。
1946年,46歲的潘統(tǒng)印雄心不減當年,在河坊街(現(xiàn)113號)開辦了“潘永泰棉花店”。想不到這一開一直開到現(xiàn)在,成為杭州城最風光的店鋪,而那架伴隨著祖上得獎功勛的彈棉機,被視為彈棉花世家的傳家寶,一直使用至今,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彈制棉花主要工藝過程
1.棉花來料加工
檢驗、稱、定尺寸、拆碎棉花、放入彈棉機、二席一卷、鋪棉、經紗、鋪滿板用篩坦壓實往中間靠、橫二卷。中間加點。蓋面長二板余、師坦壓實,紅線對角各三股(每股6-8根)、直徑三股(每股6-8根)、橫徑三股(每股6-8根)、翻轉、調正厚薄、拆邊、定形、輕重壓、輕重適中、做雙喜花、插糙、打滑、壓磨、做方角、倒邊、監(jiān)制。
2.手工彈
打棉捆、鏟碎、弓彈、經紗、壓磨
3.新棉胎
搞散、放入彈花機、二席一卷、鋪好、經紗、壓磨、做角、倒邊
4.手工彈制棉花標準
將龍糠倒在棉胎上,然后,可掃得起來而不粘在棉胎上,為上品。46年又定了四條標準即!八倪吘鶆,當中稍厚,尺寸準確,“吊牢四角”是為了消費者著想,使棉胎長久耐用!坝垒醾I(yè)濟滄海,泰和溫馨送人間”、“弘揚中華彈棉文化,展示古老傳統(tǒng)工藝”。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尋求自身的發(fā)展,是老字號彰顯青春活力,是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