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攤簧簡稱“杭攤”,又稱“安康”,是由一人說唱故事的南詞演變而成的多人分腳色坐唱戲曲(改編本)的曲藝品種。它興起于清·乾隆年間,流行于杭州及嘉興、湖州、寧波、上海等地。清·咸豐-同治時,藝人多達(dá)三百余名,結(jié)社“恒源集”。清末民初,改稱“安康正始社”,藝人最多時達(dá)五十多班(每班約五人)。
杭州攤簧是保持曲藝形式最久的攤簧之一,在其他各種攤簧先后演變成戲曲之后,杭州攤簧仍以曲藝形式演出。直至1961年,杭州文化行政部門將杭州曲藝團(tuán)杭攤隊的藝人全部并入杭州杭劇團(tuán),才使該曲種消失。
杭州攤簧存有曲目一百二十余折(段),分“前攤”和“后攤”兩類。“前攤”曲目多改編自《綴白裘》中的明清傳奇劇本,唱詞平仄格律嚴(yán)整,多用書面語和杭州方言的文讀音演唱,腳色多模仿昆劇;“后攤”多表現(xiàn)市民生活故事,詞句通俗,活潑風(fēng)趣,用杭州方言口語說唱。
杭州攤簧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曲目、唱腔音樂,對于研究攤簧和江南曲藝的文學(xué)、音樂、形式等,都有一定的價值。但目前僅存賀美珍(女,1927年出生)、王寶善(1940年出生)、孫春紅(女,1942出生)、胡夢(女,1946年出生)、萬寶根(1946年出生)五位老藝人,曲種處于瀕危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