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于福建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zhèn),屬于烏龍茶類。
福建安溪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末,興于明清,盛于當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因茶質特異,烏潤結實,沉重似鐵,香韻形美,猶如觀音,而得名鐵觀音。安溪鐵觀音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我國所有茶類中最高超、精湛、獨特的制茶技藝。安溪茶農吸取了紅茶“全發(fā)酵”和綠茶“不發(fā)酵”的制茶原理,結合安溪的實際,創(chuàng)造出一套“半發(fā)酵”獨特的鐵觀音制茶工藝,并根據季節(jié)、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被茶葉界公認為“最高超的制茶工藝”,形成了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烏龍茶。
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個部分。采摘工藝有采摘期、采摘標準和采摘技術。初制工藝起初工序比較簡單,純粹用“腳揉手捻”人工操作,后來制作工序、機具逐漸完善,至民國初期已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初制工藝流程,有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干10道工序。精制工藝有篩分、揀剔、拼堆、烘焙、攤涼、包裝6道工序。制作優(yōu)質精品鐵觀音必須具備“天、地、人”三個要素。在整個制茶工藝中要根據季節(jié)、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靈活掌握各道工序中應注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鐵觀音成品依發(fā)酵程度和制作工藝,大致可以分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等三大類型。
清香型鐵觀音:清香型口感比較清淡、舌尖略帶微甜,清香型鐵觀音顏色翠綠,湯水清澈,香氣馥郁,花香明顯,口味醇正。
濃香型鐵觀音:濃香型口味醇厚、香氣高長、比較重回甘,是傳統(tǒng)工藝炒制的茶葉經烘焙再加工而成產品。濃香型鐵觀音具有“香、濃、醇、甘”等特點,色澤烏亮,湯色金黃,香氣純正、滋味厚重,相對清香型而言,濃香型鐵觀音性溫,有止渴生津、健脾暖胃等功效。
陳香型鐵觀音:陳香型又稱老茶或熟茶,由濃香型或清香型鐵觀音經長時間儲存,并反復再加工而成,亦屬半發(fā)酵茶葉。陳香型鐵觀音具有“厚、醇、潤、軟”等特點,表現為色澤烏黑,湯水濃郁,綿甜甘醇,沉香凝韻。其特質和口味接近普洱茶及紅茶、黑茶,且有沉重的歷史與文化沉淀。
鐵觀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樹品種名,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沖泡后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譽”。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
2008年,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