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心中的神-許遜,許真君,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福主菩薩,江西民間十分敬仰與崇拜他,全省各地均建有萬壽宮或其相關(guān)建筑與殿祠(大都焚毀于文革),在省外乃至國外的江西會館、同鄉(xiāng)會仍然以”萬壽宮”命名。至今保留完好,也是最早建成,最大的萬壽宮也就是西山玉隆萬壽宮座落在新建縣屬的西山,東距南昌市三十公里。它創(chuàng)始于東晉,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悠久的歷史。經(jīng)歷代不斷修葺和擴建,形成為一處規(guī)模宏偉壯麗的著名道教宮觀。西山古稱散原山、逍遙山。萬壽宮即聳立于青翠秀麗的西山之麓,前臨清溪,是處山環(huán)水繞的幽境。經(jīng)過長期改建裝飾,使這座江南名跡擁有巍峨的殿閣重樓,相比的回廊庭院,參天的古木;重檐殿閣突冗凌霄,宮頂琉璃輝煌奪目,每逢朝拜香期,宮內(nèi)鐘鳴鐸響,香煙繚繞,恰似一處天外玉宇瓊樓。人們提到西山萬壽宮,往往都要聯(lián)系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許遜-許真君。據(jù)文獻記載:許真君,原本姓許名遜字敬之,祖籍河南汝南。東漢末年,社會1,其父許肅避地來南昌。至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許遜出生于南昌縣長定鄉(xiāng)益塘坡。相傳許遜生性聰穎,博通經(jīng)史,精醫(yī)理道術(shù)。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許遜四十二歲,出任四川旌陽縣令。他近賢遠*,居官清廉。經(jīng)十年的精心施政,使族陽這個歲歲饑饉,野有餓俘的地方,治理得政良俗美,生產(chǎn)發(fā)展,社會安定,戶口繁衍。當(dāng)時施陽一帶疫病流行,許遜為民治病,藥到病除;活人無數(shù)。以此之故,當(dāng)時的旌陽縣民無不對許遜感恩戴德,愛之如父母。據(jù)當(dāng)時流傳的民話說:“人無1,吏無*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痹S遜名望之高,由此可見。許遜辭官回歸故里后,當(dāng)時江西各縣洪水為患,他即組織群眾治水救災(zāi),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由于當(dāng)時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的局限,以為漲大水是蛟龍出世,洪水為患,也就被認為是蛟龍為患。因此,許遜被附會成了仗劍布陣、擒斬孽蛟的法力無邊的神奇人物。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歷代統(tǒng)治者又加以渲染,更把橫征暴斂、政治黑暗而帶來的災(zāi)害和疫病,歸咎于所謂妖孽為患,用以逃避自己的罪責(zé),來平息群眾的1怒潮。這樣一來,許遜便日益被附會成一個充滿神話傳奇和迷信色彩的道長神仙了許遜并不是什么超凡脫俗的神仙,而是個對人民作出過很大貢獻的水利專家和醫(yī)藥學(xué)家。正如宋代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在為曾鞏重修族陽洞落成而作《重建族陽祠祀》中所說:“鞏儒生也,殆非好尚老氏之教者,殆日能御大災(zāi),能捍大患則祀之,禮經(jīng)然也!痹S遜的一生,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許遜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便在他的故居建立了“許仙祠”,這就是西山萬壽宮的前身。晉代的“許仙祠”,到南北朗時改名“游帷觀”。據(jù)《逍遙山萬壽宮志》記載,“相傳真君嘗以五色帷施黃堂諶母祠,及仙去,錦帷飛還,旋繞故宅之上,因立觀名游帷。”這就是“游帷觀”得名的由來。至唐代高宗永淳年間,曾重建道院,高宗皇帝并親賜“游帷觀”匾額。玄宗皇帝時,又曾派官給游帷觀送來金帛等物資。五代南唐時,又修建過。宋代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始升觀為宮,真宗皇帝賜額“玉隆”,從此名為“玉隆宮”。宋代的官制沒有祠祿之官,以一些元老重臣宰輔居閑時任以提舉宮觀之職,當(dāng)時在西山玉隆宮任過職的有一代名臣黃山谷、曾幾、胡銓、洪邁等二十多人。至于宋徽宗時期,這個一心幻想得道成仙的皇帝,喜好道術(shù),極力提倡道教。政和六年(公元lll6年),徽宗親下詔書,以當(dāng)時西京洛陽的豪華道宮“崇福宮”作為圖樣,對西山玉隆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工程。重建后的西山玉隆宮,擁有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諶母殿、蘭公殿、玄帝殿等六大殿;玉皇閣、紫微閣、三官閣、敕書閣、玉冊閣等五大閣;以及七門、七樓、三廊、十二小殿、三十六道堂,并改名為“玉隆萬壽宮”,徽宗皇帝還親自為此書寫匾額。這次重建的“玉隆萬壽宮”,殿0堂,蔚為壯觀,富麗堂皇,江南僅見。北宋政和時重建的玉隆萬壽宮,至元代中期又因殘破而重修,于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興工,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落成,前后經(jīng)三年,面貌為之一新。但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紅巾軍起義,全部殿宇焚毀殆盡,所有建筑蕩然無存。至明代,于洪武初年在原址上重建正殿。又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嘉靖26年(公元1547年)兩度重修。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又擴建了三清殿、三官殿、萬壽宮門等建筑。清代時,又經(jīng)多次重修、擴建,基本上恢復(fù)了舊日的宏偉壯觀。然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宰軍駐西山,與清軍展開激戰(zhàn),殿宇又焚為灰燼。到同治七年(1868年)又動工興建,用了幾年時間,耗費大量銀兩,始克重復(fù)舊觀。這是繼北宋政和六年后第二次大規(guī)模重建,據(jù)載:“凡向來所有,無不興復(fù)。即仙衢、道岸兩坊及四周垣墻,向所未有者,亦肇造而新之!笨谷諔(zhàn)爭期間,日寇盤踞西山萬壽宮達七年之久,他們拆毀殿宇修碉堡,砍伐風(fēng)景林作燃料,盜走宮內(nèi)的文物,使這處江南名跡蒙受了巨大的破壞。西山萬壽宮現(xiàn)存的正殿、三清殿、三官殿、諶母殿、關(guān)帝殿等,均為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筑。正殿前的古柏,相傳晉代所植。宮門之內(nèi)許真如塑像端坐中央,坐像頭部為黃銅鑄成,重500斤。12真人分列兩旁,吳猛、郭璞站立壇前。高明殿等三殿之前,6株參天古柏蒼老遵勁,四季常青,相傳最大一株為許真君鑄鐵為柱,鏈鉤地脈,以絕水患。宮前的八角古井,民間盛傳的“真君鎖孽蛟于井底”,指的就是這口古井,至今泉水澄碧,保存完好。清代同治年問《重建逍遙山玉隆萬壽宮記》中說:“吾鄉(xiāng)逍遙山玉隆萬壽宮,殿宇之隆,香煙之盛,海內(nèi)周知。雖代遠年湮,迭興迭廢,而四方人士奔趨朝拜者,歷千載如一日!睔v史悠久的江南名跡——西山萬壽宮,至今仍令人神往。南昌城內(nèi)也有一處著名的南昌萬壽宮,但可惜毀于文革,現(xiàn)在的南昌翠花街二十一中學(xué)內(nèi),即是此萬壽宮舊址。很多南昌市民都熱切要求重修萬壽宮,由此可見許遜在江西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高,目前江西各地仍然保留了不少萬壽宮,但很多未得到保護,已經(jīng)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像福建人在各地修建天后宮供奉媽祖作為福建會館一樣,江西人在全國和世界各地修建的江西會館-萬壽宮,供奉許真君,據(jù)老人講凡在全國經(jīng)商的江西人,去萬壽宮居住均為免費。目前新加坡仍然有萬壽宮江西會館系江西豐城人1935年所修建,還有菲律賓碧瑤市萬壽宮,保存比較完好的省外萬壽宮是云南省曲靖會澤縣的萬壽宮和湖南鳳凰古城的萬壽宮,古時均為江西會館,現(xiàn)在已經(jīng)僻為當(dāng)?shù)刂袍E游覽地。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