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哲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我國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曾修纂《春秋》,整理《詩》《書》等,在哲學(xué)、政治上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自漢代以后2000多年,成為我國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
在豫、魯、蘇、皖四省交界地帶,有關(guān)孔子祖籍地與孔姓的起源,有一個亦史亦野的傳說,深入人心。
孔子祖籍地,八代先祖居
據(jù)《左傳》《史記》《孔子家語》《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河南通志》《歸德府志》《夏邑縣志》等權(quán)威資料記載,孔子的先祖是殷商子姓王族的后裔。
孔子的早期先公微子啟乃商王帝乙長子,紂王庶兄,曾為紂之卿士。公元前11世紀(jì),周武王伐紂克商,建立周朝,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朝歌以“續(xù)殷祀”。后武庚作亂就誅,微子啟1為上公,以“奉商祀”,立國于宋,成為宋公國的第一代君主。微子啟卒,循殷禮立其弟仲思衍(一曰泄),此乃微仲。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代先祖,到十世祖弗父何時,弗父何讓位于厲公。弗父何1為世襲上卿,食采邑于栗(今夏邑縣),以后世代相守。弗父何的四代孫是孔父嘉。
孔父嘉由于自幼受到其父的教育和熏陶,成為一代文韜武略之才,備受朝廷器重,曾任宋國大司馬。后來,宋國貴族內(nèi)部發(fā)生斗爭,孔父嘉被太宰華督所殺。據(jù)民間傳說,孔父嘉有一個美貌的妻子。在一次春游時,孔父嘉的妻子被太宰華督看見,華督垂涎三尺。為了霸占孔父嘉之妻,華督就找借口把孔父嘉殺了!叭A督殺之而絕其世,其子木金父降為士。”孔父嘉被殺后,其兒子木金父由上卿被降為士。木金父生祁父(睪夷),祁父生防叔,均生活在夏邑。后防叔避難山東,遂世為魯人。
從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至孔子的曾祖防叔,共八代孔氏先祖長期居住在夏邑。正因為如此,孔子早年才有可能“長居宋”、“觀殷道”、“學(xué)殷禮”?鬃釉谑罆r,屢屢還鄉(xiāng)祭祀先祖,稱還鄉(xiāng)里。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孔子有后裔在祭祀祖先時,就在當(dāng)?shù)鼐幼∠聛怼,F(xiàn)在,夏邑孔子還鄉(xiāng)祠附近,曾多有孔姓人居住。據(jù)記載,這些孔姓人早期多集中居住在還鄉(xiāng)里(后稱“曹村”,今稱“王公樓”)。在當(dāng)?shù),至今仍有著“東曹村里不納糧”的說法,孔子祖籍附近的村民都沾了光,享受孔姓尊崇,不納糧繳稅。
后來,人們?yōu)榱思o(jì)念孔子還鄉(xiāng)祭祖,就在還鄉(xiāng)里建了一處祠堂,稱“還鄉(xiāng)祠”。據(jù)《夏邑縣志》記載,當(dāng)初,還鄉(xiāng)祠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氣勢莊嚴(yán)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仿文廟之制,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左右兩側(cè)基本對稱。該祠占地面積五十畝,整個建筑曾有一壁、四門、一壇、兩廡、碑林、兩殿、一廳。后來,因黃河泛濫及“0”,孔子還鄉(xiāng)祠被毀壞。1994年,夏邑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發(fā)掘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對孔子還鄉(xiāng)祠進行了修復(fù)。新修復(fù)的孔子還鄉(xiāng)祠在今夏邑縣城往北6公里處。
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女、全國政協(xié)委員孔德懋曾撰文說:“我先祖孔子的祖籍是宋國,我的始祖弗父何1到栗,就是現(xiàn)在的夏邑縣!笨鬃幼婕谙囊剡@一事實,已經(jīng)取得中國史學(xué)界、民間及孔子后人的一致認(rèn)同。
孔姓源于栗,世代受尊崇
孔父嘉為上卿,并曾1為宋國的大司馬,其后世由上卿被貶為士。為了顯示祖上的地位,孔父嘉的后人就以“孔”為姓,孔父嘉為孔姓的得姓始祖。孔父嘉一生的活動均在夏邑,其后世又襲其孔姓,所以,可以說孔姓出于夏邑。
據(jù)傳說,孔家先前的人丁不旺?鬃拥母赣H叔梁紇是個武士,叔梁乃字,紇是其名,稱他為“叔梁紇”是尊稱。叔梁紇腰圓體壯,力量過人,以勇武聞名于世。由于叔梁紇有謀有勇,遂以武功知名于諸侯,后升為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施氏,連生九女;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跛其腳。叔梁紇為使先人香火能續(xù),以便重振家業(yè),在六十歲時,向顏氏求婚。顏家是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愿意嫁給這位盡管是英雄但已經(jīng)花甲的老人,但三女徵在卻慨然允婚,并很快有了身孕。徵在十月大期,產(chǎn)下一男,便是孔子。
孔子之后又七世單傳,第二代孔鯉(在世50年),宋時被追為泗水侯;第三代孔伋(在世63年),元時被追為沂國述圣侯;第四代孔白(在世47年),為齊威王國相;第五代孔求(在世45年);第六代孔箕(在世46年);第七代孔穿(在世51年)。傳至第八代,孔家家族才開始人丁興旺,出現(xiàn)派生,并開始繁榮。
孔子被尊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歷代受封建皇權(quán)的尊敬,所以孔子后裔也跟著分享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從漢代以后的歷朝歷代,孔家在社會和經(jīng)濟方面都享受殊遇,孔姓人一般不用納糧繳稅。另一個享受尊崇地位的象征是,皇帝欽賜孔姓族譜的行輩排名,明建文帝賜孔氏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名派。明崇禎二年,孔氏六十五世衍圣公孔胤植奏請皇帝恩準(zhǔn),又賜了六十六世至七十五世的名派。清同治二年,孔氏七十五世孔祥珂奏請皇帝恩準(zhǔn),又新賜了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的名派,F(xiàn)在,居住在夏邑境內(nèi)的孔氏后人,估計有五六千人。
夏邑孔祖林,代傳“棺上棺”
曲阜有孔林,夏邑也有孔林。曲阜的孔林埋葬的是孔子以后的孔姓后裔,而夏邑縣的孔林,埋葬的是孔子三世祖以上的祖先。
據(jù)考證,夏邑的孔林,在孔子還鄉(xiāng)祠西邊的虬龍溝東岸。據(jù)傳說,孔林曾經(jīng)規(guī)模龐大,從門口到墳地有兩公里之遙,兩側(cè)石人、石馬林立,古木參天。由于年代已久,幾經(jīng)黃河泛濫、沖淹,孔林已不復(fù)存在。然而,在還鄉(xiāng)祠附近流傳著一個“棺(官)上棺(官)”故事,膾炙人口,一直流傳。
明洪武年間,夏邑彭氏始祖自江西遷來,居住在夏邑縣北的司道口。當(dāng)時司道口是豫東地帶的一個重鎮(zhèn),有水旱碼頭,經(jīng)濟文化都很發(fā)達(dá)。彭氏始祖在司道口做生意,慢慢發(fā)達(dá)起來。他一肩挑來的兩個兒子漸漸長大成人,彭氏始祖也逐漸變老。彭氏始祖去世后,埋在哪里成了問題。彭家在夏邑沒有土地,把墳埋到誰家地里都不行。怎么辦?有人就給他的兩個兒子出主意說,只有埋在西南老黃河那一帶的荒灘上,才沒人阻止。
當(dāng)時正值天降大雪,無法抬棺,兄弟兩個只好將老人的棺材放在拖車上,用牛拉著去老黃河荒灘。但由于積雪太深,當(dāng)他們走到老黃河?xùn)|邊的一片高地時,牛累得怎么也不走了。雪越下越大,兄弟兩人無奈,只好就地挖坑,準(zhǔn)備把老人埋葬了。挖著挖著,兄弟兩人挖到一口大棺材,這正是孔家的棺材。當(dāng)時兄弟兩人已累得筋疲力盡,雪又打得人睜不開眼睛,就草草地將老人掩埋在了那口大棺材的上面。
那之后,彭家開始興旺發(fā)達(dá),生意越做越大,家中也出了很多文人學(xué)士,最旺盛的時候,一門僅進士就出了十幾人。還有一些人在山西、江西等地做了大官。很多人說,這都是彭家占了孔家的風(fēng)水,“棺(官)”上加“棺(官)”,俗稱“棺(官)上棺(官)”。
據(jù)司道口村的彭氏后裔介紹,“棺(官)上棺(官)”確有其事。1958年平墳時,彭氏人在他們始祖的墳下,還挖出了孔家的那口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