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夫人又稱“桃花夫人”,本名息媯,原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由于她的容貌太美麗,楚王在公元前680年滅息國時,遂將息媯據(jù)為己有。后來,息媯“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王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左傳》莊公十四年于是,息夫人在歷史上的悲劇女性角色由此奠定。
息夫人為什么“未言”“未言”的又是什么古今學(xué)者有種種解釋。杜預(yù)、王維說是指“未與王言”、“不共楚王言”,現(xiàn)代學(xué)者蔡義江等贊同此說王維《息夫人》、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但古人對此說早有駁詰“烏有所謂生子而未言者”吳騫《拜經(jīng)樓詩話》“息媯既為楚王生二子,衽席之間,已非一夕,安得未言”盛如梓《庶齋老學(xué)叢談》卷一于鬯等人認(rèn)為,“未言”就是“未嘗一笑”。著名學(xué)者、語言學(xué)家楊伯峻認(rèn)為此說實“誤”,他引古人成說,認(rèn)為“未言”就是不“先發(fā)口”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一冊。錢鐘書也引古人成說,認(rèn)為“未言”就是不“言及往事”錢鐘書《管錐編》第一冊,至于飲食起居時是否言談,錢先生并未涉及。筆者比較認(rèn)同楊先生的解說,不“先發(fā)口”即指對任何事都不先發(fā)言。理由是,息媯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有降志辱身之恨。悲恨交集,如兩塊大石重重地壓在心上,哪里還有什么言語她不想開口,也不愿開口。但在楚文王的淫威面前,在“生堵敖及成王”的夫妻生活中,又怎么可能不開口,不說話在這種兩難的情勢之下,她最大的可能就是不先發(fā)言。
盡管以上諸種解說不能統(tǒng)一,但認(rèn)同息夫人吞聲飲泣、以淚洗面的傷心情態(tài)則一。而實際上,正是因為對“未言”的解釋眾說紛紜,反而增添了息夫人悲劇的傳奇色彩。
息夫人國破家亡以及吞聲飲泣、默然抗?fàn)幍牟恍以庥鲆齺砹斯糯藗兊耐。唐代有人為她建造“桃花夫人廟”,一些文人墨客、才子雅士更是詠嘆不絕。其中著名的詩篇要算王維的《息夫人》“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椿M眼淚,不共楚王言。”我們讀“看花滿眼淚”,便會自然地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讀“不共楚王言”,也會自然地想到息夫人“未言”。此外,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從另一角度來詠嘆和評說息夫人,寫下有名的《題桃花夫人廟》“細(xì)腰宮里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本G珠墜樓而死,以效死于夫婿之前,何等剛烈又何等決絕詩人對息夫人的悲劇形象予以重新解說和評價——懦弱膽小的息夫人的可悲遭際誠然可憫,但怎及得上以一死相爭者的令人感佩、贊嘆呢此詩寫得十分蘊藉,清人趙翼就認(rèn)為此詩“以綠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見,詞語蘊藉,不顯露諷刺,大得風(fēng)人之旨耳”。
在外敵和1面前,中華民族歷來都主張敢于抗?fàn),勇于犧牲,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這是民族的大節(jié),是原則問題、道義問題。從這一角度評說杜牧的《題桃花夫人廟》,自然可以得出該詩的立意比王維一詩要高的結(jié)論。這也使我們聯(lián)想到有名的韓憑夫婦的愛情故事“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低鯅Z之……妻遂自投臺……而死。遺書于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备蓪殹端焉裼洝讽n憑夫婦生死不渝的愛情以及何氏堅貞不屈的優(yōu)秀品質(zhì)自然更能贏得文人墨客以至凡夫俗子的敬佩。
但時移世易,歷史長河奔騰向前,后人們更多地是同情息夫人的悲慘遭遇,這是歷史沉淀的表現(xiàn)。正如史學(xué)家鄧之誠在《骨董瑣記全編》中所言“泰州鄧孝威漢儀,題《息夫人廟》云‘楚宮慵掃黛眉新,只自無言對暮春。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讀之遽患心痛卒。見吳永烈《燕尾瑣語》!薄扒宄蹙薰嗣髡摺弊x《息夫人廟》而起身世之感、家國之思,以致“遽患心痛卒”,這多少還是表現(xiàn)了這些人在道德良知上的一種負(fù)罪感,讓后世之人更多地同情其遭際的無可奈何,而把道義上的虧損輕輕放過。但無論如何,若是拿他們與史可法等以死殉國的民族英雄相比,其氣節(jié)之高下,又豈能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