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生活的反映,是社會歷史的紀錄,是由千千萬萬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造的一部反映自己生活的史詩。人民創(chuàng)造了民歌,民歌又伴隨著歷史,成為勞動人民振奮精神,鼓舞勞動,抒發(fā)情感,啟迪才智的工具。
商洛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中受壓迫的生活狀況的。流行在柞水縣的《賣佃工》和《窮人記》,深刻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無休止的勞動換來的卻是維持不了生計的窮困生活。
情歌在商洛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反映了勞動人民渴望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如流行在商南縣的《這山望見那山高》,鎮(zhèn)安縣的《郎在對面喊山歌》、《犀牛望月姐望郎》等,高尚真摯,純潔樸素。
民歌伴隨著勞動,勞動伴隨著民歌。流行在商州的《三起頭》、《老號子》(均為打夯號子)和商洛各地的“陽鑼鼓”都是伴隨著田間勞動而唱出的鼓動歌曲。
商洛民歌不僅傾訴了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不幸,同時也記載了勞動——收獲的喜悅。《閃扁擔》、《打櫻桃》、《倒插楊柳也生根》等均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了他們對勞動的熱愛和歡慶。
1930年起,中國0人1、徐海東、程子華等率紅二十五軍在商洛建立革命政權,發(fā)動人民向1反動統(tǒng)治進行斗爭。這一時期在人民中自發(fā)創(chuàng)作、傳唱了《1來商洛》、《徐海東》、《腦腦就是程子華》等數(shù)十首新民歌。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