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人分為北部和南部,北部多為“大槐樹”移民后裔,習稱“本地人”,南部多為江淮流民后裔,習稱“下湖人”。本地人操秦音,卻沒有關中諸生硬,下湖人操楚語,卻比江南話易懂,秦楚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豐富繁榮的民風民俗,主要表現(xiàn)為飲食習俗、居住習俗、婚姻習俗,喜慶習俗、喪葬習俗、節(jié)日習俗等。
飲食習俗:山陽人習慣一日三餐,但也有一日兩餐的。嶺南農(nóng)民“早晚兩頓不見天,午飯排在正中間”,嶺北農(nóng)民“先做活,后吃飯”之習,上午九點吃早飯,下午兩點吃午飯,點燈吃晚飯。早飯多吃粗糧,午飯菜肴較豐,晚飯多為雜燴,疏食清淡,以飽為安,并流傳著“洋芋糊湯,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順口溜。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山陽人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飲食習俗也有改觀。但是還保持著勤樸節(jié)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人們習慣以豆類和薯類摻飯。如:包谷糊湯、小豆糊湯、洋芋糊湯、紅薯糊湯、綠豆米飯、大豆米飯等十多種。如吃面食,各地做法不一樣,有吃餃子、面條、饅頭、拌湯、面片等,流嶺一帶喜吃燴面、糊湯面,鵑嶺一帶喜吃清水面、哨子面,縣城一帶及以西,喜吃油潑面和漿水面等。
居住習俗:大部分村莊院落依山傍水,房門窗戶多向南開,多為一家一院,一院多為土木結構三間。改革開放后,農(nóng)村住房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全縣有15%左右的人蓋起了樓房,不是樓房的也很講究,多為三間,內(nèi)外用白灰粉刷,并形成了庭院式農(nóng)家小居。房屋擺設因陋就簡,講求實用,多為堂屋后墻擺放一大柜,離柜二三尺左右墻上安置一專用長約四尺,寬約五寸的橫板,名日:“神龕”,又日:“香龕”內(nèi)壁貼著用紅紙墨字寫成的“香龕”。民國前“香龕”上中間寫著“天地君親師位”,左邊寫著“書禮傳家耕硯田”,右邊寫著“兒孝媳賢天倫樂”,左右中間寫著“九天東廚司命”,右邊寫著“+氏堂上宗祖”等不同內(nèi)容的“香聯(lián)”。橫批一般都寫“福祿禎祥”!拔母铩逼陂g,破“四舊”立“四新”時,掛毛澤東畫像,左為“堅決跟著共產(chǎn)黨”,右為“永遠聽毛主席話”或“翻身不忘共產(chǎn)黨”,“幸福不忘毛主席”,橫批為“堅決跟黨走”等對聯(lián)。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大部分農(nóng)家又改用了舊式“神龕”格式。
婚姻習俗:山陽婚俗,大體經(jīng)歷“說媒”、“看家”,也叫“相親”、“訂婚”、“結婚”等程序。山陽婚俗嶺南和嶺北各異。改革開放后,以改過去的舊習,大部門都是自由戀愛,邊遠山區(qū)也有父母包辦的現(xiàn)象。
喜慶習俗:山陽民俗醇厚,凡親友有可喜可慶之事,樂于去賀去幫,除結婚喜慶之外,較大的有“生子”、“祝壽”、“蓋房”等,各自皆成俗!吧印,一般“十天”、“滿月”、“周歲”慶賀!白邸币话阍凇叭鶜q”、“四十九”、“五十九”歲時慶賀。蓋房一般在房“出水”時慶賀。
山陽習俗較多,如喪祭習俗,節(jié)日習俗等,節(jié)日習俗有“春節(jié)”,又叫“過年”、“清明”祭祖,“四月八”-,“端陽節(jié)”、“七月十五”祭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較為隆重的是“春節(jié)”、“端陽節(jié)”、“中秋節(jié)”等。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