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古有泗洲堂渡,是一個有名的海上交通樞紐!般糁尢枚伞弊钤绲挠涊d見諸元代《大德昌國州圖志》,至清末民初的歷代定?h(廳)志,均在“津渡”或“渡欄目”中略有記載!夺飞芥(zhèn)志》卷三水目“航渡”亦載有“泗洲堂渡”,但是元明兩代定?h志上都沒有注明這個渡口設在哪里,往來何地。清代康熙《定?h志》和光緒《定海廳志》,均標明稱岱山“泗洲堂渡”!霸摱稍O渡船三只,……自岱及定到寧而止,自寧及定到岱而止……!泵駠抖ê?h志》始載明這個渡往來于岱山、定海、鎮(zhèn)海、寧波之間。《岱山鎮(zhèn)志》記載更為詳盡:“泗洲堂渡船,在東沙角山嘴頭,往來定城(定海)寧郡(寧波)等處?滴鯐r知縣繆燧詳請設立,今廢久矣!
由此可知泗洲堂渡是北宋以來古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驛站,在舟山海上交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鎮(zhèn)東沙位于岱山島的西北端,北瀕岱衢洋。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最大海灣由西沙角、念母岙、沙河口自西而東環(huán)列,至山渚頭岬角形成半圈狀。鎮(zhèn)區(qū)座落1灣東角——史稱“東沙角”,鎮(zhèn)名因此而得。據(jù)東沙古鎮(zhèn)九十六歲的劉慶珊老人回憶說,在民國和解放時期,在東沙的山嘴頭一帶確實有一個渡口,但是具體名字記不清楚了。當時岱山的東沙是非常繁華的漁市小鎮(zhèn),街道上人群熙來攘往,岱山縣政府、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打釘補網(wǎng)修船制錨的店都在東沙鎮(zhèn)上,正所謂漁業(yè)興、百業(yè)興。東沙鎮(zhèn)以漁興市,百業(yè)興旺,“富甲一郡”,是歷史上的浙東北名鎮(zhèn),當時的岱山人出入海島,就是經(jīng)過那個渡口到定海及寧波的。劉慶珊老人的記憶,確定了清末民國時期位于岱山東沙的渡口,大致位置與《岱山鎮(zhèn)志》所記載的“泗洲堂渡”同在一處,都位于東沙角山嘴頭。
山嘴頭位于東沙古鎮(zhèn)的最西北,一條大塘將東沙與西沙兩岙緊緊相連,塘外一片海水,即為著名的岱衢洋,塘內(nèi)為人工筑成的養(yǎng)殖塘。以前有關文章曾留下反映“泗洲堂渡”遺跡的唯一一張舊照片,背景是連綿起伏的山影,這與山嘴頭對面的西沙角山形非常相吻。那么可以明確地得出一個結(jié)論,清乾隆間的“泗洲堂渡”就在東沙古鎮(zhèn)山嘴頭。只是此渡在民國初期就已經(jīng)廢棄很多年了。劉慶珊老人所說的不知名的渡口正是清康熙期間泗洲堂渡的地方,但此時只是不再用其名而已。
那么,北宋期間的泗洲堂渡又在何處?
元大德《昌國州圖志》卷四《敘水·津渡》中記載:這個泗州堂渡得名于附近的泗州堂。證明附近有一個泗洲堂。而這個泗洲堂又是何種建筑,后又有何變化,今又安在?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則要從另一個寺院——“普明院”說起。
宋寶慶《四明志》卷二十《昌國縣·敘祠寺院·甲乙律院六》中關于普明有這么一段記載:“普明院,縣(指定海)西北海中,古泗洲堂也。窣堵波二,以鐵為之,世傳阿育王所鑄,錢氏忠懿王置之于此;食笾邢榉匈n院額。紹興十八年僧曇解、侈大之高麗入貢,候風于此!睆膶殤c四明志的只言片語和成尋的記載里,明白地告訴了我們:普明寺,地處縣城西北的海中,是一處佛教寺院,供奉泗洲大圣。附近的津渡港口泗洲堂渡,是與日本、高麗往來人員的候風之處,普明寺是海上往來人員在泗洲大圣的祈福之處。
近年,一位北宋時期的日僧成尋在華見聞錄《參天臺五臺山記》(來中國為北宋熙寧五年春[1072年])中竟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舟山泗洲堂渡的線索:
“四月一日庚戌辰時,依北風吹,出船。申時,著袋山,在隨稍山西山也。有人家。東南有欄山,有人家。雖有順風,依潮向,止船已了。七時行法修了。
二日辛亥辰時,出船,依潮滿,以櫓進船。午時,到著東茹山,船頭等下陸,參泗州大師堂,山頂有堂,以石為四面壁,僧伽和尚木像數(shù)體坐,往還船人常參拜處也。未時,乘壞,參仕了。山南面上下有二井,水極清凈也。沸湯行水了。向東南見楊翁山,有人家,翁山西見馬務山,無人家,有三路港。依風向吹,不出船宿。七時行法修之了。經(jīng)四、五、六巻了。
三日壬子依西風吹,尚不出船,在東茄山。福州商人來出荔子,唐果子,味如干棗,大似棗,離去上皮食之。七時行法修了。一船頭曾聚志與縫物泗州大師影一鋪,告云:“有日本志者,隨喜千萬!
四日癸丑巳時,依有順風,出船,向西行,上帆,馳船。未時,南見烈港山金塘郷,有人家。
上文所述的“袋山”就是今之岱山,而清朝前的岱山分東岱與西岱兩島,中間隔有一大龍浦,不知成尋所記的袋山為東岱還是西岱?從字眼上來分析,“東茄山”應在東邊。也許當時的東岱山另有“東茄山”的別稱。二日從上午七點出發(fā),潮水漲平后搖櫓而行,到11時后抵達東茄山,中間化了四個多小時。四日從上午七時出發(fā),到十一點后抵達瀝港金塘山,也就是說東茄山至金塘的海上距離商船需順風行駛六個多小時。向西行順風,刮的該是東風。
從地理位置上推測,岱山所處的方位應在縣(昌國縣)東北海中,與《四明志》記載的“西北”有差距;再者宋時岱山已有“蓬萊鄉(xiāng)”之名,并無“東茄山”之說。從地方志編撰求實的角度,沒有理由將蓬萊鄉(xiāng)稱作“西北海中”。
然而,盡管許多人懷著急切心理到處尋找北宋古泗洲堂渡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但直到如今別說是距今千年的北宋之渡,就連三百年前清康熙年間泗洲堂渡的痕跡也是一無所獲,沒有一丁點讓人信服的證據(jù)。所以北宋泗洲堂渡與清泗洲堂渡是否就是同一渡口?北宋泗洲堂渡究竟是否在岱山?懸念留與后人,有待有識之士早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