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樂器“馬布”,在彝族民間器樂中有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傳統(tǒng)古老,流傳廣泛,深受彝族人民喜愛。
【產(chǎn)生年代】
馬布,流傳歷史悠久,產(chǎn)生年代沒有準確的記載,從器樂學的角度考察,馬布屬竹管簧鳴樂器,與我國古代的“笳”“篳篥”有淵源與演變的聯(lián)系,與古羌人的樂器“其篥”形制類同。彝族源于古氐羌,馬布也就古已有之。
【分布區(qū)域】
馬布,在四川省內(nèi)主要流傳于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昭覺、甘洛、美姑、喜德、鹽源,攀枝花市、雅安地區(qū)的彝族集中居住區(qū),此外還有云南省麗江地區(qū)寧蒗彝族自治縣等地。其中在越西和昭覺流傳更為廣泛,主要分部于越西縣的申果莊、普雄、城關中所、順河和昭覺縣的竹核、四開、解放溝等彝族聚集區(qū),各分部區(qū)域內(nèi)均有優(yōu)秀的馬布吹奏能手。
【基本內(nèi)容】
彝語“馬”為竹子、“布”為簧管,意即插上簧管的竹制氣鳴樂器,又稱“布惹”。管身用竹管制成,哨子是單簧。管身多用一節(jié)上下通透的竹管制成,管長15㎝—22㎝,內(nèi)徑0.6㎝—0.9㎝,開有五至八個圓形音孔,下端套有一個用牛角制成的喇叭口。在管口上端插一節(jié)細竹管哨咀,在哨咀上開2.5㎝長的簧片,舌尖朝上。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下三孔(加小指可按4個孔),口含哨咀,用循環(huán)換氣法吹奏。演奏者用牙齒緊壓簧片以縮短它的振動部分,音域能擴大到十二度至十四度,能滿足演奏的需要。
馬布的音色清脆悠揚,富有田野風味。音色比小嗩吶圓潤柔和,又有些西洋樂器雙簧管色澤,兼有嗩吶與雙簧管的特殊風味,彝家人把它比作蟬鳴,確實有一種秋聲秋色惹人醉的感覺。過去都用于獨奏,是富有特色和表現(xiàn)力的樂器。用它來演奏歡快、活潑的旋律時,嘹亮而粗獷;用它吹奏憂傷、緩慢的曲調(diào)時,深情而略帶鼻音;特別在演奏到拖長的尾音時,樂聲如泣如訴,極為動人。
馬布曲常用習慣曲調(diào)進行發(fā)展,演奏者能夠觸景生情、隨感而發(fā),演奏出豐富多彩的樂曲。在樂曲中廣泛運用強弱變化的長音、快速同音反復、快速打指以及頻繁的倚音、下滑音和裝飾音等,還常在樂曲中模擬各種鳥獸的鳴叫。傳統(tǒng)的馬布獨奏曲有,《猛虎出洞》、《布谷過山》、《晨風搖竹》、《萬馬奔灘》等,越西、甘洛流行的馬布曲有《放羊調(diào)》、《放狗攆山》、《豐收調(diào)》、《晚牧調(diào)》、《山弦調(diào)》和《快樂調(diào)》、《悲哀調(diào)》等。在涼山彝族中,馬布廣泛用于節(jié)日、慶典和平時生活閑暇,也用于喪事。民間流行著這一習俗:父母去世逝時,出嫁的女兒邀請村里最好的樂手到娘家來吹奏馬布,以表達深切的緬懷之情。每逢節(jié)日、喜慶或勞動之余,彝家的小伙子們喜愛吹起馬布,以休閑自娛。現(xiàn)在“馬布”除常用于獨奏外,也用于民族樂隊中。
【基本特征】
1、彝語“馬”為竹子,“布”為簧管,意為插上簧管的竹制氣鳴樂器,又稱“布惹”,有獨特的形式和結構特點。
2、有獨特的吹奏法,用循環(huán)換氣,使樂聲從始至終不斷。
3、音色清脆悠揚,富有田野風味,兼有嗩吶與雙簧管的特色,彝家人比作蟬鳴。
【基本價值】
1、馬布是彝族獨有的一種單簧氣鳴樂器。
2、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具有群眾基礎和使用價值。
3、馬布音樂表現(xiàn)出彝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和精神風貌。
4、馬布廣泛用于彝族群眾的生活中,尤其在重大場合,深受彝家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