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諾彝族民歌就是特指雷波地區(qū)的義諾民歌,是流傳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義諾土語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歌曲。雷波自漢代置縣,歷代都是該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完整地傳承著彝族民歌的傳統(tǒng),有富集的民歌資源,保持著原生態(tài)風貌。雷波義諾民歌包容了彝族民歌的整體形式和內容,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產生年代】
民歌從原始時代就伴隨著人們的生息繁衍而產生。根據(jù)歷史記載,雷波地區(qū)是彝族先民最早進入四川涼山之地,所以,雷波義諾地區(qū)無疑就是彝族文化包括民歌在內的發(fā)祥地。
民歌的生存和發(fā)展,從本根上說就是與人類的生存發(fā)展相生相隨的。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勒俄特衣》中講述的英雄支格阿龍射落太陽后呼喊日出的祭祀,就是先民的原始巫祭的民歌。既可詠誦也可歌唱。說明義諾民歌的歷史淵源,從遠古時期還可以向前追溯。
據(jù)彝文記載,彝族父系第29代世祖武老撮(公元前800年)“興祭祀,立典章,燕爾賓客”,作為禮儀標志和有機組成的歌舞就成為“禮樂”而程式化、典章化。民歌體裁和品種適應婚俗禮儀的出(哭)嫁歌、迎親歌、送親歌、婚(娶)禮歌;喪葬禮儀的哭喪歌、吊唁歌、送魂歌、祭祀做帛歌;適應節(jié)日喜慶的喜娛歌,娛興歌應運而生。至遲近代,已形成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體系。義諾民歌包容了彝族民歌的全部類別和歌種。
【分布區(qū)域】
“義諾”一詞包含彝語及相關的文化和地域的雙重概念。彝語義諾土語的主要分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州東部及北部;地域包括雷波、美姑、馬邊、峨邊(馬、峨二縣歷來行政區(qū)劃屬涼山,由樂山代管)和甘洛、越西、昭覺等縣的部分地區(qū)。雷波縣歷來就是這一地區(qū)的代表,民歌傳統(tǒng)的穩(wěn)固性而富集。依照民歌分布和流傳片區(qū)而言,全縣可細分為“瓦崗所什諾伙”片區(qū),“瓦崗所什格伙”片區(qū),義諾土語片區(qū),雜居片區(qū)。片區(qū)的細分表明其多彩多姿的地方組合。
【基本內容】
1.丫合(山歌)
山歌類是按通常的概念,泛指在山野戶外歌唱的歌曲。這種歌彝族習慣一般不在戶內場合演唱,因而也不受習慣法的約束,具有即興性特點,最能表達人們真摯情感,歌詞內容包羅萬象,不計其數(shù)。典型的如《阿依打斯》唱:“愿大山小山都塌下來,愿綿屏山(雷波城北后山——注)塌下來,把那些主子都埋葬;愿受苦人們的炊煙,能把飛過的烏鴉薰落,幸福的生活;愿大片的土地——斑鳩飛過要歇九回,歸他們所有!
2.媳諧尼幾(婚嫁歌)
包括婚禮的兩個過程,出嫁和娶親中的歌。
(1)里惹爾姑娘出嫁前的哭嫁歌,又稱里惹嫫嫫,其中代表性的是《熱打》,意即挽留,不愿離開娘家之意。新娘出嫁前數(shù)日,由同村姑娘陪同一起哭唱,其中彝族著名的婦女哀歌敘事長詩《阿莫里惹》是必唱的內容。
(2)出嫁迎親歌男方迎親人(稱“響木”)當晚在姑娘家與女方姑娘們一起逗樂、打鬧、賽歌時的歌。其中代表性的有《轉過來,轉過去》、《阿沙幾幾》、《牛牛卓》等。
(3)卓合婚禮場上唱的歌。有歌有舞(“卓合”即“唱帶舞”之意)的統(tǒng)稱。一般有一定的歌唱和賽歌的程序和程式。內容龐雜,曲目眾多,形式多樣。如《阿斯妞妞》、《勒俄妞妞》、《男兒有三種》等。
3.厝史依納(喪葬歌或葬禮歌)
喪葬禮儀是涼山彝族特別重視和隆重的習俗,哭喪、迎賓、吊唁、護靈、送魂、安葬、招魂、安靈等過程,都有相應的歌舞和祭祀活動。歌種及活動有:
(1)俄死者親人守靈哭訴的歌,如《撮史阿莫恩》、《哭阿媽》等;
(2)阿古合有的稱“阿古”或“阿古爾”,是親朋賓客們吊唁死者的歌。內容主要為追憶死者生平,表達緬懷思念之情,內容有的長大如《伙洛奪》,唱時常伴以舞蹈;
(3)扯格有送魂歌、指路歌之意。唱時常伴以舞蹈,由男性五人以上單數(shù)排成一字隊形演唱,唱詞內容很長,有一定程式性,大致與“畢摩”的《送魂經》一致。
4.茲尼合即年節(jié)歌。雷波義諾年節(jié)歌較豐富,也很有特色。雷波統(tǒng)稱“庫史牛!,如《庫史阿普幾》、《庫史阿合》等。
5.伙格(喜娛歌或娛興歌)
“伙格”或“伙格蘇”直意為玩樂唱。作為歌種指許多有“妞妞”作為特性襯詞,用在歌曲的歌頭、歌尾或貫穿歌中的一些歌。在婚喪喜慶、祭祀做帛、送靈安靈的禮儀場合作為禮儀歌可唱;作為豐富儀式內容,熱鬧場面氣氛,供賓朋娛樂欣賞,“妞妞”類的許多歌都可作為“伙格”演唱;在平時生活中,也唱一些“妞妞”類歌曲。除此這外,涼山彝族的許多敘事歌,“伙格”也盡攬其中,如雷波廣為流傳的《尼癡約呷》、《阿依阿芝》、《子茲烏烏》、《呷莫阿妞》等等。
6.古朱合(愛情歌)
情歌有固有的習慣稱謂!肮胖旌稀笔菒矍楦璧姆悍Q。據(jù)載,上世紀初義諾北部地區(qū)有一對男女青年,因被買賣婚姻強迫拆散,男青年自盡,姑娘深切懷念,終日以歌當哭,將自已的愛情經歷編唱進《阿惹妞》,雷波流傳的“阿惹妞”在涼山州內不僅內容完整豐富,音樂旋律更多姿多彩、婉轉優(yōu)美、結構也均衡對稱完整。如流傳在雷波瓦崗地區(qū)的“阿惹妞”就十分有名。
7.阿依伙格(兒歌)
涼山彝族兒歌有兒童們游戲玩樂唱的,大人們?yōu)槿偦蚪逃齼和瘋兂膬深悺?
8.“畢”、“尼”(祭祀、巫事歌)
指彝族祭司“畢摩”、巫師“蘇尼”、“莫尼”(女性)在法事活動中,唱誦1、咒語的歌調歌腔。
【基本特征】
1.彝族歷史文化載體的特征
雷波義諾民歌像彝族社會歷史的一面鏡子,折射出彝族社會的歷史進程。彝族先民的母系制在雷波民歌《哈子阿咪妞妞》、《木惹阿咪》中留下了影子,兩首民歌反映的是母系社會中“母舅為大”、“不落夫家”的習俗。反映義諾地區(qū)社會經濟生活的《種蕎歌》、《采桑姑娘》、《牧羊山歌》、《叮叮月琴》等。記錄父系氏族奴隸制社會階級關系和生活的民歌比比皆是。
雷波義諾民歌“百科全書”式的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狀況、行為道德、社會倫理、為人處事、思想情感,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方面,承載著彝族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特征。
2.高層次的藝術性特征
雷波地區(qū)與漢族交往甚密,在經濟生產和生活方面方面吸收漢文化較多。義諾民歌的音樂形態(tài)和風格特點,顯然吸收了新的因素,音樂形態(tài)多姿、音樂形式結構更加均稱完整。表現(xiàn)在調式調性、結構、旋法等方面在涼山彝族民歌中有突破,特點鮮明、藝術性強。
3.素有“彝族民歌之鄉(xiāng)”美譽的傳統(tǒng)性特征
雷波義諾群眾把民歌當作精神食糧,“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歌”。據(jù)文化、語委等有關部門統(tǒng)計,雷波義諾民歌有5000余首,整理編印出《雷波彝族民歌集》第一、第二兩集,錄音資料也已建檔保存。
民歌的傳承靠一代代人的口傳心授,歌手起著核心作用,雷波歷史上的著名歌手已無從稽考。新中國建立后,涼山彝族中第一代音樂工作者幾乎全出自雷波,之后數(shù)十年間歌手人才輩出。
雷波于2004年被涼山州文化局授予全州“彝族民歌之鄉(xiāng)”稱號,2005年被省文化廳授予全省“特色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彝族民歌民樂)”稱號,2006年被中國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中國彝族民歌之鄉(xiāng)”稱號。
【基本價值】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價值。
雷波義諾民歌在彝族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都承載著記錄本民族的過去,也傳承著當今和未來,它不僅是在涼山彝族社會中起著這種作用,而且,在彝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同樣如此。雷波義諾民歌作為我國彝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它前述的諸多特征,確是具備了保護的價值。
2.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雷波義諾民歌全面地反映著彝族社會和彝族人民各個歷史時期時空領域中的狀況。從文化史觀的方面,對于社會發(fā)展史、民族史、思想哲學史、宗教史、藝術史等等,都有研究價值;從文化域觀的方面,對于與本民族藝術有著文化群落關系的各個學科,如:民族學、民俗學、文化學、美學、文學、舞蹈、音樂學等,直接提供了研究的資源;從文化層觀的方面深層的剖析,對人類學、考古學等也能起到“化石”性的作用。
3.弘揚民族文化的繼承價值
雷波義諾民歌在彝族民歌中的歷史定位,處于脫離了“三一致”階段,音樂獲得自身獨立的發(fā)展,步入了“成熟藝術”的門檻,具有較高層次的特征,對弘揚彝族音樂、彝族藝術、彝族文化也有重要價值;同時,對繼承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也能作出貢獻。
4.審美功能發(fā)揮社會作用的價值
近年來,雷波縣在打造“彝族民歌之鄉(xiāng)”的活動中,就是開發(fā)利用本縣得天獨厚的義諾民歌資源,努力把它轉化為民族文化資本,開展了一系列從群眾到政府、從小型到大型、從日常到節(jié)慶的民歌活動,以此構成一個廣泛而堅實的平臺,在推動本縣、本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促進旅游業(yè),繁榮城鄉(xiāng)文化生活的諸多方面,收到了顯著的效應;不僅如此,在增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產生了良好影響,展示出它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