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面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久負盛名。到了近代,面塑藝人受文人藝術的影響,水平和風格都發(fā)生了變化,由街頭制作的民間玩具,發(fā)展為案頭陳設品,登堂入室,F(xiàn)代藝術家們對它注入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使它成為一門全新的藝術,值得我們認真去探討,把它提升到新的境界。
面塑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
面塑即以面粉作原料的造型藝術。煙臺面塑制作由來已久,制作題材有結婚喜慶、滿月百歲、燒七祭祀、上梁大吉等多種多樣,尤以歲時節(jié)令為多。
傳統(tǒng)面塑主要有以下幾種:結婚面塑。品種包括鴛鴦一對、鯉魚一對、肥豬一對、壽桃一對、如意一對、老虎一對、大桃一對等。
三月三面塑(新婚婦女送節(jié)時用)
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給新婚的婦女做面塑燕子(因燕子被認為是吉祥的鳥)向親人分發(fā),愿這小小的燕子能給每位新婚的男子帶去妻子的關心和問候,愿每對恩愛夫妻白頭到老。燕子的個數(shù)不定,一般取吉祥的數(shù)字。
滿月面塑
小孩出生一個月,母親要帶著去姥姥家,須做一對“長穗(歲)”,出門時在孩子懷里放一放,取長命百歲之意。
百歲面塑
孩子出生一百天,由姥姥家“送百歲”,姥姥家做些小面塑帶到奶奶家分發(fā)。品種一般都是花鳥魚蟲之類,魚是必不可少的,取年年有余。
上梁面塑
分為兩部分,一是祭祀用的圣蟲及棗餑餑之類,與過年及結婚時用作祭祀的大致相同,不少人家做一對龍鳳放在梁上,以示蟠龍?zhí)ь^,龍鳳呈祥等;另一部分是“飄梁”用的面塑,面塑里面常有小石子或糖塊之類的硬心,愿房子堅如磐石。
七月七面塑
俗稱七月七磕巧餅。與其它面塑不同,它是將揉好的面放在木制的模具里摁勻,然后在面板上一拍,一個巧餅就出來了。巧餅的大小、形狀以及厚度由模具決定。圖案一般有魚、蓮子、蝙蝠、桃子等。
過年面塑
主要是為了祭祀用。一般是做一對盤坐的圣蟲,一對爬行的圣蟲,十個大棗餑餑等。另外有放在水缸上的魚蟾,放在窗臺上的猩猩、寶葫蘆,放在面缸里的小圣蟲等,魚表示年年有余,猩猩保佑家里的大人小孩身體健康,寶葫蘆表示招財進寶,小圣蟲祝愿家里的糧食吃也吃不完。
煙臺面塑是膠東婦女根據(jù)煙臺地域特色、節(jié)日和生活習俗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生存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xiàn)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