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由于原材料生產、烹調方法、風味特點的差別,歷史上形成“四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和淮揚菜(蘇菜)。黃河流域產生了北方的代表菜“魯菜”;長江流域產生了長江上游的“川菜”和下游的“淮揚菜”;珠江流域產生了南方的代表菜“粵菜”。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和影響最大的當屬“魯菜”。魯菜是山東菜的簡稱,是膠東福山菜與濟南歷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飪海鮮為代表的福山風味菜肴。
在今邱家莊遺址所遺留下來的鍋灶及食用陶器證明,遠古“福山人”已經進入烹飪形成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大興漁鹽,有了鹽,以鮮咸適口的福山幫魯菜基本口味也初步形成。民眾將捕撈的海鮮、飼養(yǎng)的禽畜,獵取的禽獸,種植的糧食和蔬菜,在加工烹制過程中用鹽調味,使烹調的食物發(fā)生質的變化。元朝福山烹飪進入宮廷,成為御膳支柱。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煙臺開埠前后魯菜空前發(fā)展,福山烹飪成為魯菜的杰出代表和重要支柱。福山烹飪技術進步,技法全面,精于熘、爆、炸、扒、蒸、燒、炒、煸等,極講刀工、火候,以清淡、味香和鮮著稱。境內烹飪業(yè)繁榮,民眾多于烹調,以菜肴、小吃、點心組成的美食精粹全面。
據(jù)史料載,明朝福山已有100多種烹飪技法,大多被民眾使用,“食不厭精”普及。制做小吃講究特色,主食追求味好適口。境內烹飪業(yè)開始萌芽,縣城和八角灣港口等地,出現(xiàn)了加工出售熟食店鋪,專賣燒肉、包子、火燒等,逐步又出現(xiàn)了烹調菜肴和經營主食炒菜、面系等菜館。
遷徙、做官、經商等產生的人口流動,使福山飲食的基本口味和烹調技法在更大范圍傳播開來,尤其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和東北三省。元朝末年,膠東屢經戰(zhàn)亂,人口銳減,明初至清代中期,多次從山西、云南、四川、河南、江蘇、安徽等地移民福山。期間,由于災荒,原住民和移民又闖關東和逃難于內地。金、元、明、清四代,福山縣有203任縣官,均為外省、外地人士,福山人在外地為八品以上1約千人。這些1的家眷、隨從亦為數(shù)不少,飯菜做法口味隨之廣泛傳播。
元朝,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后學用漢食,時任福山縣縣尹的哈阿馬得知這一消息后,在福山精選了6個廚子送到燕京,做了“蔥燒海參”、“芙蓉雞片”和“油爆肚仁”等菜肴讓忽必烈品嘗,忽必烈對福山廚子做得菜肴口味非常滿意,當即下圣旨“朕膳非福山廚子不用矣!”就這樣福山廚師執(zhí)掌了御廚。
1852年(清咸豐二年)福山縣城的吉升館開業(yè),時為境內最大的飯館。主要經營菜肴、面食、包辦酒食,以烹調海鮮和“福山大面”而聞名遐邇。一些獨特的菜館也應運而生。到20世紀30年代,境內烹飪業(yè)店鋪達幾十家。
福山風味的魯菜,在北京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清朝末年,北京著名的八大樓飯店中的“東興樓”、“致美樓”、“泰豐樓”、“永豐樓”、“萃華樓”、“宴福樓”及“同和居”等皆為福山人開辦,福山廚師掌灶。福山人經營的“福壽堂”、“會賢堂”飯莊都供奉過御膳,“金華館”定期向朝廷進獻燒雞、烤鴨等福山風味美食。1930年,“豐澤園飯店”開業(yè)。福山廚師在其他大中城市經營的福山風味名店有上海的“豐澤樓”,天津的“登瀛樓”,大連青島的“群英樓”、“順興樓”,臺灣的“鹿鳴堂”等。
全面振興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約50年,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福山烹飪實現(xiàn)了全面振興。1948年,福山第二次解放后,在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和1炮火摧殘,經濟衰敗,社會事業(yè)落后,民生凋零的條件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國民經濟全面恢復,民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0”1,福山經濟遭到破壞,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烹飪業(yè)也受到挫折。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境內烹飪業(yè)發(fā)展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