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李慧瑩
蓬萊小面具體起源于何時已無從查考,但它有個重要的傳人,就是清末民初的衣福堂。因他做的蓬萊小面最正宗,人們又稱蓬萊小面為“衣福堂小面”。衣福堂制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極其考究,故供應量不大,每晨僅售百碗,因做工考究、味道鮮美而遠近聞名,常有蓬萊城里人及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為憾事。現(xiàn)如今,蓬萊小面已經(jīng)遍布蓬萊城鄉(xiāng),并發(fā)展到外地,這一傳統(tǒng)名吃也成為婚宴、壽宴、早餐等常備面食。
蓬萊小面量小、面細、汁鮮,綜合了對于美食要求的色、香、味、形、器五個方面。它的用料、做工、火候十分講究,包括和面、溜條、出條、制鹵等工藝流程。準備材料有:面粉、水、堿、0雞、棒骨、加吉魚、雞蛋、蔥末、姜末、食鹽、味精、黑木耳、淀粉、老抽、醬油、花椒面、大料面、香油等。
具體制作主要有四個步驟。第一步,和面。做小面,和面是頗見功夫,水和堿在反復揉的過程中不斷加入,然后用拳頭軋擄面團并折疊,直到面團柔潤光滑為止。蓋上干凈的濕布,醒面30分鐘;第二步,溜條。溜條俗稱“順筋”,將面團放在案板上反復揉搓,加強韌性并搓成粗長條,兩手握住兩端在案板上反復摔打,拉抻。條拉長后,兩端對折成8字形打扣并條,向兩邊連抻帶抖,打扣并條,如此反復抻抖,把面筋溜順為止;第三步,出條。出條是制作小面過程中最難掌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先將溜好的面條散上醭面,用手將面條搓得粗細均勻,再將面兩頭合并在左手指縫中,第二次打扣,用右手中指朝下勾住打扣,手心向上,兩手同時朝兩邊抻拉,如此反復,扣成細勻條;第四步,制鹵。小面的鹵調(diào)制更是講究。由于衣福堂第一碗小面是以當?shù)刂募蛹~開的鹵,因此,正宗的蓬萊小面的鹵一直延用加吉魚做,F(xiàn)在除了加吉魚以外,還可以用辮子魚、黑魚、海蠣子等做鹵,味道也很鮮美。方法是將0雞和棒骨燉湯做底湯,加入加吉魚肉煮10分鐘,依次加入蔥花、姜末、黑木耳、食鹽、花椒面、老抽、大料面、醬油、濕淀粉、雞蛋、香油、味精,掌握制鹵的火候及鹵汁的濃度,慢慢熬制。最后,將面條在鍋中煮熟撈出,放入冷水盆內(nèi)過涼,一兩一碗,澆上鹵汁,一碗面條柔韌、湯鹵清鮮、熱氣騰騰的蓬萊小面做成了。當然,還可根據(jù)個人口味,配上辣椒醬、韭菜末、香椿末、香菜末、咸菜末等,這樣吃起來更地道。
蓬萊小面是膠東飲食文化的一枝奇葩,繼承著原汁原味的制作技藝,它營養(yǎng)美味、內(nèi)涵豐富,與蓬萊“人間仙境”一道享譽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