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年間,安徽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chǔ)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在祁門、休寧、石臺(tái)、婺源、歙縣等地廣為流傳。祁門目連戲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jié),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shí)則用嗩吶。其基本唱腔古樸,為明中葉流行于徽州一帶的“徽池雅調(diào)”,即徽州腔、青陽腔,保留“滾調(diào)”特點(diǎn)。腳色分生、旦、末、凈、雜、襟,臉譜有鬼臉、標(biāo)臉、花臉等。表演吸收民間武術(shù)、雜耍的一些技巧,能走索、跳圈、竄火、竄劍、蹬桌、滾打等,這些表演特技被巧妙地融入劇情當(dāng)中,成為表演武戲的特殊招式,為后來徽班的武戲表演奠定基礎(chǔ)。演出班社大多以宗族為單位組班,即一個(gè)班社均由同宗同族的人氏組成,外姓人不得加入。目連戲演出形式有二:一為演員直接扮演,謂之“大目連”;二為演員操木偶演唱,謂之“托目連”。一般以春、秋兩季為盛,有“稻旺戲”(秋收)、“堂會(huì)戲”(公堂辦,每五年或十年一屆)、“廟會(huì)戲”(朝九華山)、平安戲、香火戲(還愿)等名目。演唱時(shí)間一、四、七、十日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