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跳喪舞”是石門縣土家人的一種古老的舞蹈。
石門地處湘鄂邊陲,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十分豐富。石門燕耳洞出土的“石門人”化石,距今已有10萬年歷史。石門十家坪新石器早期遺址,證明遠在7000年前,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石門西北部大山綿延,為古代巴人聚居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僅這里出土的古代巴人軍樂器——“虎紐錞釪”,達20余件之多!疤鴨饰琛奔雌鹪从谶@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土家跳喪舞”源于原始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據(jù)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早在一萬六千年前,石門縣皂市燕耳洞內(nèi)就有原始先民圍火燒烤獵物的痕跡,專家學者認為“有火就有舞”,先民因燒烤獵物炙熱左右擺動形成一種原始舞蹈的雛形。后逐漸演變?yōu)槭T古代巴人的一種舞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種巴人的原始舞蹈又用于悼念陣亡勇士進而轉(zhuǎn)化為悼念民間亡靈的跳喪舞。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演變?yōu)橥良胰嗽谏a(chǎn)生活中的一種娛樂性舞蹈,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演變?yōu)橥良胰嗽谏a(chǎn)生活中的一種娛樂性舞蹈。
群眾性的跳喪活動,是尊重死者和喪家的禮俗,也有自娛自樂的需要。江坪河鄉(xiāng)老藝人說:”跳喪是讓死者在入土前再一次享受人間的娛樂,死了的人不能光聽哭聲,還要看點舞蹈高興一下!币虼擞鲇袉适,跳喪的群眾往往走上幾十里山路去“熱熱鬧鬧跳夜!
舞蹈在死者靈柩前進行,柩前掛幕布,上繪“二龍戲珠”等畫,幕前供靈牌,在小竹簽上扎小白花,亡者多少歲,則插多少竹簽,稱為“壽簽筒”。按規(guī)定,青、壯年人有了子女,上面無老人,死后均可進行跳喪,不具備這二條便不能進行,舞蹈開始,由掌鼓人指揮發(fā)歌領(lǐng)唱,二人一組對舞。參加的人越多越好,分批在靈前邊歌邊舞。
現(xiàn)在已知的舞蹈套式,有下面幾種:
“四大步”。這是《跳喪舞》的基本動作。兩人對舞時先在地上踩出兩個平行四邊形,故又稱“升子底”、“踩線扒子”,這種動作在起跳和轉(zhuǎn)換曲牌時用。
“風攪雪”。這是主要的套式,前半部唱《吆娘火火》,后半部唱《吆姑姐》、《吆咕姐》以下蹲、挽手花動作為主。
“鳳凰閃翅”。是一種較為優(yōu)美、抒情的套式。
“滾身子”。有全滾、半滾。全滾即二人背相對轉(zhuǎn)一圈,半滾為二人肩相對轉(zhuǎn)半圈。
“武打喪”。這是比較激烈的套式。又稱“武把子”,需要一定的武功訓練,難度較大。此外還有“美女梳頭”、“螃蟹打架”等。在各種舞蹈式中,有許多摹擬自然界動物、勞動生產(chǎn)的舞姿和造型,如“牛擦癢”、“虎抱頭”、“犀牛望月”、“觀音坐蓮”、“餓馬懸蹄”、“大王下山”等,動作絢麗多姿!澳_踏升子底,手挽鏈子扣”,舞蹈講究對稱、均衡,是其主要特點。如果下一步踏錯,不僅不構(gòu)圖不美,而且舞蹈就要亂套,甚至進行不下去。舞者個人的動作風格,則因人而異,有的剛勁穩(wěn)重,有的舒展瀟灑,有的輕松活潑。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整個舞蹈沒有靜止的時候,藝人們的口訣是:“頭兒擺兩擺,身子歪兩歪,0 甩兩甩,腳步踹兩踹”,全身配合,連續(xù)不斷,才靈活美觀。
“土家跳喪舞”有較固定的曲牌。唱詞中除“起跳”時偶而有一兩句是悼念死者的內(nèi)容外,均與喪葬無關(guān),更沒有什么封建迷信的內(nèi)容。有時前一組跳累了,要求另一組接跳時就即興演唱,“把人換,把人換,要讓舞師擦把汗,你不跳了我又跳,一人難挑千斤擔!
跳喪無特定服裝,跳武打喪時男人可以打赤膊。過去只有男子跳,現(xiàn)在女子也開始跳了,過去只在喪時跳,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的群眾,勞動休息時也跳。古老的“土家跳喪舞”正在逐漸改變著為喪葬而舞的性質(zhì),朝群眾自娛性舞蹈方向發(fā)展。
2006年,“土家族跳喪舞”列入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