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吊腳樓營造技藝系流傳于重慶主城以及部分區(qū)縣的傳統(tǒng)建筑技藝。它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多數(shù)修建于南宋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
吊腳樓因地制宜而建,以房屋撐柱懸空不落地為主要特征。吊腳樓立于平地,吊腳半邊樓建于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后半邊靠巖著地,前半邊以木柱支撐,樓屋用當?shù)厥a(chǎn)的木材建成。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下級豎較長柱,上級豎較短柱,使前面半間樓板與后面半間地面平行,形成半邊樓。木柱木墻木樓板,樓皆建于數(shù)米高的石?采,房架高6—7米。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齊上屋基處,形成吊腳柱,“吊腳樓”因此得名。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吊腳樓分布十分廣泛,特別是在七曜山區(qū)、方斗山區(qū)和河谷老街最為典型,當?shù)赜址Q之為“干欄”、“千柱落地式”或“轉角樓”。它是民族建筑工藝的奇葩,是優(yōu)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遺產(chǎn)。土家族吊腳樓營造工藝科學、構思巧妙、布局合理。營造時充分利用當?shù)厥、木材料,飛檐翹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族木匠用他們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鋸子、墨斗和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將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組合為牢固的樓屋。吊腳樓有堂屋、廂房或地正屋、廚房和火塘,樓上是住房,吊腳柱下邊是圈舍和柴房。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居住理念的改變,以及重慶地區(qū)舊城改造,重慶吊腳樓建筑技藝文化的延續(xù)和實物保護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zhàn)。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