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趕年”是印江土家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它既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紀念抗倭戰(zhàn)爭歷史的節(jié)日。印江土家族人為親人壯行而提前過年的習俗稱為“族年”,亦稱“過趕年”。印江土家族“過趕年”主要流傳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17個鄉(xiāng)鎮(zhèn)。以印江以永義鄉(xiāng)團龍村、木黃鎮(zhèn)新民革底村和板溪鎮(zhèn)上洞村為代表的土家族村寨的趕年習俗較為完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面積1969平方公里,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43萬人,土家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占總?cè)丝诘?0.5%。境內(nèi)山勢連綿,沖溝遍布,溪流縱橫,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在歷史長河中,印江土家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繁衍生息在這塊熱土上,不僅孕育了許多難解的神秘與玄奧,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
關(guān)于“過趕年”的起源,各地土家族說法不一,但都與戰(zhàn)爭密切相關(guān)。在印江,土家族過趕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戰(zhàn)爭,形成習俗于明嘉靖年間。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倭寇成患。朱元璋下令在浙江沿海修筑城堡59座備防倭寇。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大規(guī)模騷擾江蘇、浙江和福建一帶地方,肆意燒殺,搶劫財物,引起人們強烈義憤,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隸屬黔中郡的印江土司官,在招募土兵中,遵照朝廷旨意實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并加強訓練,供湖廣總兵俞大猷征調(diào)。印江土兵,常游獵于崇山峻嶺,漁牧在江河湖泊,練就了一副好身板,驍勇非常,在抗倭名將俞大猷的率領(lǐng)下,沉重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在抗倭戰(zhàn)爭的歲月里,抽調(diào)抗倭的印江土兵多為狩獵,剽悍驍勇,在湖廣總兵俞大猷嚴密的訓練下,慣熟陣法,練會了“鉤鐮槍**之技”,使善于“短兵相接”的倭寇難以對付。同時,又經(jīng)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的綜合訓練,掌握了“鴛鴦陣法”,在衛(wèi)國戍邊戰(zhàn)斗中,奮勇當先,英勇殺敵,不惜流血犧牲,屢建戰(zhàn)功,譜寫了光輝的一頁。當時因****緊急,調(diào)令要求土兵必須在農(nóng)歷臘月底登程趕赴前線,土家人為了能過團圓年,便紛紛提前過年(農(nóng)歷月大二十九日,月小二十八日)祭祖祭神,為出征的親人壯行。年復一年,約定俗成,土家族人為親人壯行而提前過年的習俗稱為“族年”。隨著土家族民族的認同,逐漸形成土家族的民族節(jié)日,并以追憶在抗倭戰(zhàn)爭中犧牲的兵烈壯士,舉行一系列的敬祭活動。到清代,“族年”習俗極為普遍。因為土家族的“族年”總比其他民族“過年”提前一天,故爾又稱為“過趕年!
“過趕年”是在每年農(nóng)歷臘月二十左右,土家族人便以戶為單位,開始進入過年階段。到臘月二十八日(月大二十九日),家家戶戶便以一套較為固定過年方式,以一種獨特的祭祀程序和表達方式,祭祀神靈、祖先,追念曾在抗倭戰(zhàn)爭中浴血奮戰(zhàn)的土家族祖先和英烈。節(jié)日前,各家各戶殺獵宰羊,烘臘肉、炕香腸、釀米酒、磨豆腐、打糍粑、掃揚塵、貼紅對聯(lián),并將繩索、刀矛、鏵口、釘耙、鋤頭、木桿秤等農(nóng)用具收藏在隱蔽處,以避兇險。過年這天,主人半夜起來,不點燈,靜悄悄的燒菜煮飯,其內(nèi)容極為豐富,有“避鼎”、“合菜”、“吃坨坨肉”等。“避鼎”,即用鼎罐煮飯,稱為“避鼎”,意為自家的鼎罐飯外族人不得爭食,因為“鼎”是權(quán)柄和神器,兼有宗教和政治的雙重意義!昂喜恕奔磳⒏鞣N各樣的菜扭成節(jié)節(jié)煮在一鍋,稱為“合菜”,意為扭成一股繩;“吃坨坨肉”即事先將肉切成坨坨,深夜放鍋里煮熟,再放入豆腐用鍋鏟插成坨坨,稱為“吃坨坨肉”,一是意為出征后常打勝仗,二是意為出征時間緊迫,來不及分炒;待菜飯熟后將熟食盛于大沙缽或木盆內(nèi),放在小桌上,擺上燒酒等食物進行祭祀。整個祭祀過程由一家的長者來完成。一、用松枝、梅花插在飯上,再將裝有竹筷的籃子放在旁邊,意為藏身于萬木叢林中,觀察敵情,若****緊急,用箭(竹筷為箭)射之。二、手執(zhí)掏火棍,并用吹火筒在房前屋后“呼呼”吹之,稱為“吹風”,意為吹號角,召集兵馬集合,掏火棍表示鐵叉。三、四門緊閑,祭祖開始,長者從香龕上取下備好的袱紙、長錢紙、散錢紙、香、燭,口中念念有詞,三揖九叩,焚香化錢,鳴磬請祖宗神靈嘗食,祈求祖先暗中護佑。接著祭山神、獵神、土地神,默祭藤精、樹精、古木妖精,祭山神、獵神、土地神,意為行軍途中避開各種神異的怪物,兇神惡煞,順利到達目的地。長者另舉紙錢祭祀在抗倭戰(zhàn)爭中犧牲的英烈,默告兵烈壯士,此為“追士”或“追志”,意為踏著烈士的血跡,沖鋒陷陣,英勇殺敵,勝利歸來,陰陽共慶。再將各種熟食挾一點在葫蘆瓢里,用錢紙蓋住葫蘆瓢口,打開大門,端出屋外,繞房前屋后轉(zhuǎn)一圈,稱為“摸營”,意為已摸清敵情。然后,到十字路口(兩條道路交叉處)燃香燒紙,默祭韓淋會,再將葫蘆瓢中熟食撒在地上,此為“回五陰”,稱“潑糧漿”,意為向士兵發(fā)糧餉,即刻出征。并將稻谷、苞谷、麥子、黃豆等撒在房前屋后,稱為“發(fā)馬料”,意為給陰兵陰馬發(fā)糧餉,要借助陰間兵馬的力量打勝仗。祭畢,再關(guān)上大門,揭去松枝、梅花,全家人圍在火坑旁吃年飯,用手抓食,狼吞虎咽;此為“爭食”。意為“宿營”,養(yǎng)足精神,等待出征命令。
“過趕年”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傳承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習俗。在印江,其它民族過年都在除夕之日,唯土家族過年在除夕的頭一天,即月大二十九日,月小二十八日過。直至今天,在印江,同族同姓或同族異姓聚居的土家村寨,以村寨為單位世代相承。過趕年”成了土家族身份的象征。同時,“過趕年”以追憶土家族先民和抗倭英烈為主體,以《辭行歌》為基調(diào),參進土家的擺手舞、花燈、龍燈、民歌等文化藝術(shù)元素,將歷史的痕跡與民俗風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構(gòu)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土家族風情畫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土家族過趕年的形式有所改變,對傳統(tǒng)的禁忌、祭祀有所淡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將面臨著傳承危機。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