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渡鎮(zhèn)由于與遵義交界,自古受巴蜀文化影響,龍燈花燈歷史悠久,明清就有龍燈花燈鬧元宵的習俗,并逐步形成了花燈小戲。民國《開陽縣志稿》載,明清時期楠木渡建有孔雀寺、云臺寺和馬胯寺等寺廟,并有戲樓,正月或節(jié)慶時一般都要唱花燈戲等,并逐步形成了正月初八出燈,到十五收燈的習俗,即“初八之夕,有所謂出燈之事。燈有龍燈、花燈之分。龍燈者,以紙竹扎為龍形,用紅布蒙其首,劈竹寬一指,長七八寸,復劈四寸許作夾,以紙搓捻辮夾上,澆以油,曰草鞋板,燃之,插龍燈內(nèi)。龍一條謂之一棚;魟t紙扎燈作四方、六方、八方等形,或作魚形、蝦形者。一人男裝,操一巾,曰唐二;一人扮女裝,持一扇,曰懶大嫂,雙雙踏舞,曰跳花燈……至十五夜而止,曰收燈?梢娗宕駠鴷r花燈龍燈盛況空前。
楠木渡鎮(zhèn)村村有龍燈,多數(shù)村寨有花燈和燈會,燈會每年按時組織正月玩花燈耍龍活動。1996—1998年鎮(zhèn)政府連續(xù)三年舉辦大規(guī)模龍花燈藝術(shù)節(jié),楠木渡龍燈花燈從此享譽省內(nèi)外;2000年以來,全縣每年舉辦各種運動會和各種旅游文化活動時,都有花燈龍燈參加,多次應邀參加省市重要活動。如今舞龍、玩花燈成了楠木渡的一種常見的民俗,看龍燈花燈表演成了每年正月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