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花轎,連云港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
抬花轎,是一種古老的曲藝表演形式,也是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最早形成時間已無法考證。在贛榆,抬花轎是農民們歡慶豐收表演的形式之一,多在元宵節(jié)、春節(jié)、中秋節(jié)期間表演。據藝人談,早在建國前贛榆已流行抬花轎表演;1990年,贛榆第一屆徐福節(jié)期間沿街民舞展演中,城南鄉(xiāng)曾排演抬花轎,F主要流傳于石橋鎮(zhèn)、青口鎮(zhèn)等地區(qū)。抬花轎,可在舞臺上表演,可環(huán)街表演。在舞臺上表演時,可邊走邊唱,邊表演;可對唱,中間加韻白。環(huán)街表演時,可多個花橋同時表演,一般為6-8抬。抬花轎表演,可實,可虛,實演時,要有花轎作為道具,邊抬邊舞;虛演時,道具從簡,也可不使用道具。角色,一般是:花旦一人,飾新娘子;彩旦一人,飾媒婆;轎夫4人(實抬時)或2人(虛抬時);也可安排丫環(huán)2人,在花轎兩側打燈籠。在伴奏方面,以嗩吶為主,可輔以弦樂或打擊樂;由樂隊伴奏時,加二胡、笙及彈撥樂器;也可弦樂與打擊樂合奏。在唱腔上,多以《摘石榴》、《賣餃子》等民間小調為主,編演新詞。演唱內容,可按風俗,編演贊美家鄉(xiāng)或教導新娘子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做人的唱詞?蓪Τ,可敘事。表演動作,一般為起轎、走圓場、上坡、下坡、過河、顛轎、迎轎、落較、壓轎等動作。抬花轎表演,幽默風趣,亦莊亦諧,已成為一種民間小舞劇。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