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是正安境內(nèi)廣為流傳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儺舞和戲的合稱,有戲劇活化石之稱。唱腔原始而又豐富,細膩而又動聽;儺舞表演粗獷而又張揚,夸張而又生動。儺師所唱的歌稱為儺歌,所跳的舞稱為儺舞,儺戲產(chǎn)生于儺歌、儺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鐘馗形象在儺儀0 現(xiàn),儺戲才應運而生。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qū)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復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jié)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儺戲班子在正安城鄉(xiāng)于壽誕、婚慶、道場、節(jié)日、廟會和重大慶典活動中以“沖儺唱戲”出現(xiàn),是巫師為驅(qū)鬼敬神、逐疫祛邪所進行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之一。以娛神與娛人的形式達到驅(qū)邪逐鬼、禳災納吉、闔家幸福的目的。至今在安場、中觀、市坪、流度、小雅等地仍有近十個壇門(儺戲班子)保留著完整的原始面具和服飾,活躍在廣大農(nóng)村以“沖儺”、“打鬼仡佬”和“跳神”的形式出現(xiàn)。
儺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源于民間信仰的原始宗教,巫覡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巫儺祭祀儀式。民間傳說是儺神爺爺和儺神娘娘繁衍人類,仡佬族把儺神爺爺和儺神娘娘看作自己的祖先。后來,人們治病消災,求子祈福,延年益壽等都要祈求自己的祖先儺神爺爺、儺神娘娘,而且是每求必應,因此,仡佬族把儺戲表演稱為“沖儺還愿”。求祖先降福,總得讓他們高興,總得酬謝,于是就有了酬神、娛神的儀式活動。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康熙年間形成儺戲向各地迅速發(fā)展。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shù)成分。所以,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chǔ)上吸取民間戲曲精華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儺堂戲的主要內(nèi)容是儺堂正戲,包括歌舞、說唱、戲曲三種類型;不少節(jié)目屬于說唱形式,通常是由一個人表演,同時還要表演幾個角色的聲腔、動作。地戲是明初“調(diào)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貴州屯田戍邊將士的后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歷史故事的武打戲。它是端公法師在作完法事后演給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diào)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燈等民間小戲。從古至今,“儺”在仡佬族人民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分量。他們相信“儺儀”具有驅(qū)鬼酬神、消災避難的神力。
“儺”有仙儺和陡儺兩種。儺為主家許了愿,用儺舞表演形式示行庚繳愿;戲為主家許下愿,用儺戲演唱方式保人財兩旺。仙儺要殺三牲,寫交脫之年,恐運有限,祈求壽算加添,發(fā)心叩許,主要用于接壽續(xù)愿,續(xù)魂挽轉(zhuǎn)。陡儺延生道場一供,只用刀頭,不要牲氣,主要用于失魂(突遇災難)。“開壇”的儺祭儀式是沖儺還愿活動的核心,有請神、迎神、酬神、送神等環(huán)節(jié)。在這些儀式之后,則有劇目豐富的儺戲出演。
儺舞又叫“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具有驅(qū)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佩戴形象猙獰的面具,裝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呼喊的聲音,奔向各個角落,跳躍舞打,搜尋不祥之物,以驅(qū)除疫鬼,祈求平安。一般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頭戴面具如冠,身著獸皮,手執(zhí)戈盾,口中發(fā)出“儺、儺”之聲。另一種由十二人組成,每人朱發(fā)畫皮,手執(zhí)數(shù)尺長的麻鞭,甩動作響,并高呼各種專吃惡鬼、猛獸之神名,起舞時各有音樂伴奏。
戲是演唱、口戲,演員在舞臺上化裝表演故事。以求四宿繁昌,人興財發(fā),人財兩旺。儺戲的文壇戲,有“七緊八慢九消!敝f。唱腔多為父子、師徒心傳口授。曲牌繁雜,以掌壇師叫腔起板和韻演唱,有九板十三腔、吼一枝花、吼四柱牌子、后山坡羊、后鬧場……等等。
從儺祭的目的可分為:急救儺、延壽儺、求子儺、過關(guān)儺等。急救儺是人生急病,生死難卜,認為有鬼作祟,延請儺壇法師到家中禳解。急救儺還可用來收神瘋(認為遇到邪神邪鬼而發(fā)瘋);延壽儺是為老人延長壽命而沖儺;求子儺即是夫婦久婚不育,希望通過沖儺得到孩子;過關(guān)儺是為使十二歲歲前的小孩順利成長,驅(qū)逐纏在其身上的鬼怪而舉行的儺儀。此外,還有平安儺,財福儺等,其目的都是祈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各種類型的儺儀往往有其特定的目的。但總的來說,這些儺儀大多是將處于困厄處境中的個人或家庭解脫出來。從祭祀的規(guī)模來分,可分為大愿和小愿。大愿需用竹條、彩紙扎祭壇(牌樓),出全堂戲。小愿不扎祭壇,以祭祀為主,出戲為輔,甚至不出戲。較大規(guī)模的儺儀稱為“沖儺”,較小規(guī)模的稱為“打保!。舉行儺儀大多基于向神“許愿”,一般是在家人患重病或遇災難后,去找儺壇法師或其他巫師查看是何原因,如犯何關(guān)煞,沖犯何神,遇到什么兇星,是否有舊愿未還等。然后許下信愿,若身體康復,災難消除,老人延壽,便舉行儀式酬還儺愿,向神奉獻犧牲,禳除作祟于人的兇神惡煞。
儺祭源于早期巫術(shù),人們認為大自然的萬事萬物,存在著“神靈”,并祈求神靈保佑,希望鬼怪邪魔不要加害于人,產(chǎn)生了祈鬼活動。同時,人們也力圖以自身力量來戰(zhàn)勝險惡環(huán)境,認為人類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采取相應的手段,如采取咒語、鎮(zhèn)物、護身符、神刀令箭等方法,或戴上面具,- 身體,敲打樂器向鬼怪邪魔- ,這就形成了驅(qū)鬼除邪活動。祈鬼與驅(qū)鬼活動,正是巫術(shù)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儺活動的最早形態(tài)。后來,這種巫術(shù)活動逐漸趨于完善,有人物,有面具,有道具,有服裝,有咒詞,有活動時間與場合,人們把虛幻的想象與實在的作法融合為一,這就是早期的儺祭活動。儺祭儀式的目的是為人們解除生老病死中的困惑,祭祀的過程是儺壇法師在愿主家宅中設(shè)壇,并按一定規(guī)定舉行人神之間溝通的禮儀過程。
沖儺(也叫跳神或跳大牙巴)儺祭儀式,沖儺的巫師叫端公。人們把消災祈福寄托于端公,有事請端公到家設(shè)壇沖儺。家逢兇事要沖儺化兇為吉,家有老人要沖壽儺祈求高壽,膝下無嗣要沖儺祈求生子,孩子易生病要扛神“跳家關(guān)”、“保關(guān)煞”,以求平安。沖儺儀式有半堂儺、中堂儺和全堂儺。半堂儺需要法師三至五人,時間為一個晚上,主要是為家有生重病者沖儺。中堂儺需要法師五至六人,時間少則一天一夜,多則五天五夜,主要用于還愿。全堂儺需要法師在十二人以上,時間至少在五天以上,也是用于還愿。
上堂許下四圣宏愿,下輩人來還。請師繳愿,除紅白喜事不看期,其他形式的繳愿都要翻書看期。愿主請到哪一位儺壇法師許愿,一般也由這位法師來主持儀式。要求山王(山王菩薩),請吉錢、上錢,然后以當天第一個百獸百鳥進屋時晨為準,觀三書測日子。掌壇師在擇定的吉日里,帶上儀式用具來到愿主家。儀式前要先設(shè)堂,儺堂設(shè)在主人家房屋的堂屋,中堂的正壁是主家平日供奉“天地君親師”的香火。在香火上懸掛三清圖和王靈官圖、馬元帥圖,將香火上的家神全部遮蓋。全堂儺要扎牌樓(稱“三清殿”或“龍廳寶架”)。三清圖上的神很龐雜,匯集了各教的神靈。王靈官圖和馬元帥圖,簡單的神壇將這兩副神圖掛在三清圖的兩側(cè)(左靈官、右元帥)。復雜的神壇則在中堂的兩側(cè)為其扎牌樓,圖掛于牌樓內(nèi)。三清圖前擺放兩張大方桌,再請出祖師頭像以竹承其頸,穿上袍服的儺神,即儺公、儺母,亦稱娘娘、爺爺(又稱“東山圣公”和“南山圣母”),面像按男左女右地固定在供桌上(儺公、儺母是儺壇主神,傳說他們就是“伏羲女媧”,兩兄妹在洪水淹沒人類以后,結(jié)婚創(chuàng)造人煙,后來變?yōu)閮,為百姓?qū)邪消災)。供桌上還要扎儺樓掛幛幔,擺案頭上有五個供面,擺陰席一個,灶上擺一個。桌上擺有香爐、供品等,正中點油燈、燒香。放司刀、寶劍、令牌、牌帶、扛神鑼等。桌下押神兵(一對夫婦的小像,俗稱“小三”),桌右側(cè)是法師敲鑼鼓的地方,桌前鋪一張篾席子,篾席子上擺放儺神,上儺三十六個,中儺二十四個,下儺十二個。法師表演是在席子上。在立樓、安營扎寨之后,有“造席”的儀式環(huán)節(jié),法師邊舞邊唱敘竹席的“根生”(來歷),內(nèi)容包括竹子生長、砍竹、劃竹、織席、在席上織鎖(用于鎖邪精)、用席子調(diào)動神界兵馬等。在院壩設(shè)“功曹殿”,內(nèi)掛功曹圖。用一塊篾席圍住一方桌,內(nèi)點香、燭,擺放酒、茶等祭品。師壇圖懸掛于家宅神龕的右側(cè),圖前也要擺放一張小桌。師壇圖上畫著眾多神像,并在圖下半部分寫上歷代祖師的名字。儀式過程中的許多環(huán)節(jié)(如開壇、搭橋、上熟、上刀山等),法師都要觀師——歷數(shù)歷代法師的生卒年,迎請他們光臨儺堂協(xié)助作法,并默想恩師傳法時的音容笑貌。整個儀式過程,必有歷代法師在儺堂鎮(zhèn)壇,協(xié)助作法,保護掌壇師。
掌壇師(即端公)開壇作法事,要先打鬧臺鑼鼓(又叫喚狗鑼)。掌壇師頭戴佛冠,腰系通裙,肩搭牌帶,右手執(zhí)師刀(一有柄的鐵環(huán),環(huán)上套有數(shù)十個大小不等的小鐵環(huán)),左手執(zhí)牛角。掌壇師擊鼓,夾吹牛角,徒弟敲鑼,先打兩通鑼鼓,表示開壇。頭壇發(fā)疏、跑公曹(年月日時四值公曹)。二壇請三界神(上界神、中界神、下界神)。掌壇師制席、打卦、判兇吉,念唱《開臺請神》。三壇念《打洞》把洞中的兵放出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遷橋請諸神從橋上過來入壇集中。四壇引兵戴面具出場(儺壇班子成員輪流戴好面具逐個念唱 );掌壇師奉請各界神祇、歷代先師降臨儺堂,協(xié)助完成本場法事;請灶神將寫明本場法事緣由的文疏上呈天庭;為迎請而來的神兵搭橋鋪路、建造兵營。五壇請?zhí)剖咸糯蜷_桃園三洞,請出土地、和尚、開山、靈官、秦童、炳靈、度關(guān)王母等儺神,掌壇師將代表這些神的面具一個個戴入儺堂,然后在儀式中夾演以為主人家驅(qū)鬼逐疫為主題的面具戲;如炳靈為眾神領(lǐng)取犧牲;靈官將宅內(nèi)一切邪神邪鬼清掃出門。六壇開山差五猖兵馬,即把東南西北中五方的邪神邪鬼首領(lǐng)請出來,如殺人取命,翻腸倒肚,飛檐走壁,游天游地等五猖,打破天羅地網(wǎng),將主人所丟失的魂魄找回來。七壇用草扎茅人為主家替災替難,替病替死,并放在草扎的船上送到村外焚燒。八壇打解掌壇師在“愿簿”上將主家全部成員的名字(儀式前寫好的)一一勾銷,完成還愿手續(xù)。九壇將請來的眾神送回,拆掉“三清殿”。十壇回孰。十一壇贖魂、過關(guān)。十二壇上華山傳度入道,老君掛犁西歸。十三壇傳言奏善功,醮罷返瑤宮送神。各方安位,家宅六神,皈依大道,與道合真,法事完畢。
整個儺儀環(huán)環(huán)緊扣:開壇禮請:敲鑼通報天地人三界,迎請各界神靈隆降赴儺堂,宰殺豬羊雞三牲。傳文:以文疏形式將儀式活動向諸神報告,祈求恩準儺儀文疏分為“疏”、“牒”等。不同場合和目的使用不同的文疏,如“禮請”壇中用“禮請疏”、“敬灶”壇中用“敬灶牒”,“回熟”壇中用“了愿疏”(又稱“回熟疏”),在“勾愿”壇中用“勾愿牒”。祭灶:請灶神向玉皇報告此次法事的緣由,同時祈請灶神的保佑。鋪羅下網(wǎng):用歌舞形式在儺堂中撒下天羅地網(wǎng),將邪魔鬼怪一網(wǎng)打盡,將其驅(qū)出主家門外。差兵:安頓“神兵”駐扎儺堂,保護儀式活動順利進行。搭橋:用一長條幅神圖,鋪成橋狀。讓眾神祇順利到達儺堂為愿主賜福驅(qū)邪。開洞:開洞屬于儀式戲劇。儺壇班傳說儺堂戲中的面具人物全部鎖在桃園上、中、下三洞中,由唐氏太婆掌管洞門鑰匙,尖角將軍帶著仙娘前去求唐氏太婆打開洞門,請出戲神(面具)。打秦童:意為“出秦童戲”,此出戲又稱“甘生趕考”,屬儺壇正戲(結(jié)合儀式主題表演的戲)。打開山:為儺壇正戲。開山神為主家砍五方邪精。關(guān)羽掃蕩:為儺堂正戲。關(guān)羽手拿寶劍,率五方兵馬,掃除儺堂障礙,以使儺堂法事順利完成。上熟:用煮熟的豬肉、羊肉、雞肉敬獻給神靈。撤愿:撤去豬肉、羊肉等祭品,為主人家撤銷良愿,保佑愿主健康長壽。出土地:在儺堂中土地專司率陰兵陰將為主人驅(qū)邪逐魔之職。勾愿仙鋒:先鋒為主家祈福迎祥,勾銷愿信,保佑主家吉樣平安,六畜興旺。和尚檢齋:兩法師戴面具分別扮九州道士(黑臉)和十州和尚(白臉)從門外往門內(nèi)表演,并燒星主牌(牌上寫著愿主夫婦生辰年月),為愿主清宅、消災。李龍檢齋:戲中李龍倒披蓑衣,手拿葫蘆瓢,帶著其表侄柳三和外甥楊四一路乞討,到儺堂前祝福,又祭祀廚灶,祝福主家五谷豐登,六畜平安,并為主家?guī)ё呷秊陌穗y,了結(jié)愿信。判官坐堂:在這出戲中,要將所出場的面具人物(戲神)收回桃園洞中。最后由判官為愿主勾銷良愿。煞鏵、頂凹:赤腳踩在燒紅的犁鏵上,然后端起來用口銜犁鏵。頂凹即將燒紅的鐵三腳頂于頭上。表演這些絕技神功的目的是為了顯示法師驅(qū)邪逐疫的神力。劈推:眾人抬一大石磨壓在法師身體上,然后放入玉米粒,推動石磨。受壓的法師不斷吹牛角。上刀梯:前一日上午,法師們在中堂內(nèi)進行儀式,村里幫忙的人則在院子里將一棵從山上砍來的樹,按等距離鋸出缺口,將刀安裝進去,刀一共二十四把。法師用一根布帶將過關(guān)小孩背在背上,邊念咒詞邊上刀梯。開紅山:法師將一把小刀扎進頭頂。刀扎至一定深度,放開手,刀直直地豎于頭頂,法師向眾人敬“紅山酒”。游儺:敬神法事結(jié)束后,為儺公儺母裝鞍備馬,將其送回華山。倒壇:法師用祖師棍將三清殿、元帥殿、靈官殿搗毀,并拖出大門外燒掉。安香火:在法事完畢后,法師要給主人家安頓家中神龕,寬慰祖先,并希望祖靈安穩(wěn),鎮(zhèn)守家宅,保佑全家平安清吉,百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