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儺戲“咚咚推”2006年被列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斑诉送啤傲餍杏谖逑钐幦f山叢中一個小小的自然村落——天井寨。天井寨位于湘黔交界的頂天山北側(cè),隸屬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xiāng)四路村。這里原本是一片山野之地,明永樂17年(1419),一個名叫龍金海的侗族人由本省靖州來到這里,見有一眼長流的山泉,遂在這里定居,并將山泉開發(fā)成水井,天井寨因此而得名。所以這里龍姓村民都說:咚咚推頭在靖州,尾在天井。此后,又有姚姓和楊姓侗族人陸續(xù)來到這里定居,現(xiàn)已發(fā)展成有43戶251人的侗族山寨,其中龍姓19戶99人,姚姓16戶86人,楊姓11戶66人。
天井寨屬于純侗族地區(qū),居民的房舍都是木結(jié)構(gòu)的吊腳樓,通往寨中的是石板路,道路兩旁是高高的石巷,家家戶戶圍有石墻。居民日常用語為侗語,年輕人和部分中老年人能說漢語,多為對外交流時運用。
天井寨距離新晃縣城56公里,有水泥公路相連,距離貢溪鄉(xiāng)政府所在地3公里,早年一條湖南通往貴州的石板路穿村而過。1986年,一條由貢溪連接貴州的公路修通,在天井寨山下150米處經(jīng)過。2007年,修成了通村水泥路,完備的交通公路成了天井寨與外界溝通的途徑。
儺戲不是一種地方戲曲,只是一種戲劇演出類型,一種原始的戲劇演出形式。它脫胎于儺祭,與現(xiàn)存戲曲劇種是母與子的關(guān)系。它作為一種祭祀用的戲劇,成為了研究中國戲劇形成的活化石,讓我們可以知道戲劇是怎樣從祭祀走向?qū)徝,從祭神走向娛人的?
儺戲在湖南貴州兩省都有很廣泛的遺存,而我們新晃的“咚咚推”又有其獨特之處:首先我們的咚咚推是流傳在湘黔地區(qū)的侗族儺戲,與這一帶少數(shù)民族不同的,演唱中所用的是本民族的語言——侗語。二是“咚咚推”只在一個自然村寨中流行,但其人文價值卻不亞于其它儺戲,并且因其獨一無二而更顯珍貴。三是“咚咚推”的演唱者不是巫師,而是普通村民,它是一種村民參與的全民藝術(shù)。四是湘黔一帶的儺戲都是東山圣公、南山圣母為儺神,而“咚咚推”卻是以盤古大王和飛山大王為儺神,東山圣公、南山圣母反而成了被嘲諷的對象。五是“咚咚推”中抑巫揚醫(yī)劇目,體現(xiàn)了古代侗族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這種情形在湘黔一帶的其它儺戲中是極少見的。六是咚咚推是以舞蹈推進劇情的,也就是說它的整個演出,除了角色的道白以外,都是在“咚咚推”的鑼鼓聲中進行舞蹈。七是“咚咚推”作為一種侗族儺戲,它不但體現(xiàn)了本民族的生活,還包容了漢族的故事,并且對漢族人物作了侗族化處理,使群眾更能接受。
很早以前,“咚咚推”是當?shù)乩习傩占漓氡P古大王和飛山大王的祭戲。目前,現(xiàn)存全部劇目21個,有反應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跳小鬼、盤古會、菩薩反局、天府擄瘟華佗救民、劉高斬瓜精、老漢推車、癩子偷牛、土保走親、楊皮借銼子、驅(qū)虎、背盤古-、銅鑼不響、造反等14個;有以關(guān)公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國戲:桃園結(jié)義、過五關(guān)、古城會、開四門、云長養(yǎng)傷、關(guān)公捉貂蟬、關(guān)公教子等7個。這些節(jié)目中,每場必演的就是跳土地和跳小鬼,因為這場演出必須得先向土地通報,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安康,得到土地的慨然允諾,然后再跳小鬼來驅(qū)瘟逐疫,納吉迎祥。這樣,后面的劇種順序就可隨意安排了。
咚咚推的唱腔是以當?shù)囟弊迕窀璩S玫牧锪锴、石垠腔、吟誦腔、壘歌及各種同歌腔調(diào)在“咚咚”(鼓聲)、“推”(包鑼聲)的反復擊打中進行的。而它的舞蹈就以雙腳隨著鑼鼓點踩著三角形反復跳躍著進行的,當?shù)厝朔Q為跳戲。
現(xiàn)在的咚咚推的表演者年紀都偏大,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了,其中“非遺”傳承人龍子明已有100多歲,但他還是每場必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