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泥哨是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zhèn)寨勇村苗族老藝人吳國清(苗名“貴乜”)在傳統(tǒng)陶俑、泥俑基礎上創(chuàng)造發(fā)展出來的一種泥捏兒童玩具,哨體下部留有回氣孔,能吹出清脆的響聲,深受兒童喜愛。
苗族泥哨成形于20世紀30年代,8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吳國清授徒百余人,制作泥哨的個體作坊在黃平縣的飛云崖、舊州鎮(zhèn)、重安鎮(zhèn)等村落都有分布,工藝傳承至今已八十余年。泥哨制作主要是以手工將黏土捏制成形,而后低溫烘燒,再施以彩繪,罩以清漆,做出成品。黃平苗族泥哨以塑造動物見長,自然界的動物應有盡有,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還是樹上爬的,都一一見于其中,動物造型共計四百余種。另有組合式的“十二生肖”、“斗牛”等作品,借助各種動物的有趣神態(tài)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體現(xiàn)出較高的藝術水準。
泥哨藝人以山川河流、民俗風情為腹稿,吸收苗地挑花刺繡和女 飾的特點,先用柴火將泥哨熏燒成漆黑的底色,而后在此基礎上著以紅、黃、藍、白、綠、紫等顏色,使哨體鮮明醒目又不失厚重感,顯得古樸大方、自然明快,極具挑花刺繡的色彩效果,既有濃重的生活氣息,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黃平苗族泥哨藝人在造型時不拘泥于物象的客觀外形,而善于捕捉和提煉其神態(tài)及內在情感,大膽采用夸張、變形、寫意的手法,重點表現(xiàn)所塑對象的特殊部位以突出其特征,使每一個泥哨作品都形神兼?zhèn)、渾然一體,造成“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絕佳藝術效果。
在市場經(jīng)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黃平苗族泥哨的生產(chǎn)受到極大影響。目前黃平縣能制作泥哨的僅有百余人,部分藝人已改行,傳承發(fā)展困難重重,如不及時加以保護,這一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民間藝術將有失傳和消亡的危險。